在國內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之際,國內彩電巨頭紛紛將目光轉向國際市場。
但是在頻頻展開大筆收購和在當地建廠的火熱背后,國內彩電巨頭進軍國際化市場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挑戰,其中匯率的波動被看做是最大的威脅。2015年,由于人民幣貶值,各大彩電企業在匯兌上均損失不小。
企業開啟“買買買”模式
波蘭當地時間6月20日,正式啟用統一品牌“中歐班列”的列車抵達波蘭,TCL方面介紹,該專列41個貨柜中有33個都是TCL集團的電子元件,將在TCL波蘭工廠進行組裝然后銷往歐洲。目前TCL波蘭工廠擁有五條生產線,每年可以生產450萬臺電視;今年5月,創維已正式接管收購的東芝印尼工廠,并更名為“創維東南亞制造基地”,試圖以此為據點輻射整個東南亞市場;此外,海信也一直強調未來的發展“大頭在海外”,去年其已收購夏普墨西哥工廠全部股權及資產。
目前,TCL海外彩電生產基地包括輻射歐洲地區的波蘭工廠、輻射中北美地區的墨西哥工廠以及輻射中東及非洲地區的埃及合資工廠。2015年TCL的海外收入占比已達到47%,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希望海外收入占比超過50%,TCL借此也將成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跨國企業。
除了TCL,創維近幾年同樣不斷在海外展開布局。繼2014年9月收購南非著名家電品牌Sinotec和2015年6月收購德國高端家電品牌Metz后,2015年下半年還成功收購印尼東芝工廠。
對于彩電企業連番發起并購,家電行業分析師梁振鵬告訴業內記者:“內銷市場基本沒有什么增長,彩電企業如果業績想增長,只能依靠出口業務,一些東南亞、南亞、非洲等新興市場正處在CRT向液晶電視的轉換期,彩電需求仍舊比較旺盛。這也是很多彩電企業注重海外市場的原因。”
去年匯兌損失慘重
據觀察,在彩電企業大舉“出海”過程中,最受困擾的是匯率波動。TCL集團2015年報顯示,隨著海外銷售規模的快速擴張,為規避和對沖經營和融資所產生的外匯風險,公司繼續按照規則操作遠期外匯合約、利率掉期合約及期貨合約,報告期內損益為損失1.61億元;康佳也披露,公司2015年匯兌損失共計約2.29億元。
創維集團彩電事業本部總裁劉棠枝表示,2015財年集團在美洲和非洲的業務有一定下降,就是因為匯率波動問題。“去年匯率的波動非常之大,‘重災區’是南美和南非,這兩塊地區的匯率波動簡直嚇人。像阿根廷,突然之間美元兌比索一下子貶值了近50%。匯率大幅度的波動令我們損失比較慘重,我們去年對這兩個地區業務有所控制。”
為了規避匯率風險,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表示,創維會首先把使用美元結算的B2B的OEM業務做好,每年結算避免貨幣的波動。“第二,我們也采用了一些套期保值的金融工具回避匯率風險;第三,我們收到當地貨幣也可以在當地進行一定的資產購買;再一個就是利用當地的融資工具,等到匯率比較穩定的時候再買。”
楊東文還坦言:“企業一旦國際化,一定會面對匯率問題,如何解決,我們還在探索過程中,需要更多的專業人士一塊想辦法。我們更期待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大家統一用人民幣結算更簡單,不過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事實上,中國彩電企業在國際化的過程中,遇到的遠不止匯率方面的挑戰。梁振鵬表示:“國內企業不管是收購還是建廠,可能會面臨企業文化磨合,還包括當地的法律法規、風俗習慣、勞工作息制度等諸多因素的挑戰。此外,盡管國外部分地區可能土地和人工成本更低,但是各種上游原材料、元器件供應能力都會面臨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