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準投影產業互聯網+道路的實現路徑的前提是對互聯網+擁有深刻的認知。
第一, 互聯網+是一場長期的變革。今天提出的互聯網+的命題是傳統的“信息化”命題的高級階段,但并非終極階段。亦,必須在運動和變化中考慮互聯網+。所以如何做這個加法,沒有準確的、一成不變的常態。更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互聯網+的本質強調的是巨大的數據挖掘分析與傳輸能力,與傳統產業整合,并徹底改造傳統產業的過程。對此,即便那些優先搭上信息高速公路的企業,也要明白“上路后沒有好司機更易出事故”:時刻關注、不斷研究,保持產業戰略的創新能力,是互聯網+的真正內涵。
第二, 互聯網+不是只做加法。不應認為談論互聯網+就是要多做事情。世界上沒有只增不減的事情。這是互聯網+的基本辯證法認識。例如,加強電商渠道,就意味著消減傳統渠道的利益和價值。電子商務的便捷性,帶來的信息透明、競爭充分、高效運作等特點,意味著企業要減少很多前臺性的銷售服務;但是遠程購物也會帶來企業后臺性的銷售服務能力的新考驗。因此,互聯網+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因互聯網而作的企業加減法”——這相當于整形手術:既有剔除,也有墊高。
第三, 互聯網+是從改變消費意識開始的。誰創造了電商?不是淘寶和京東。亦不是那些網上賣東西的商家。而是消費者上網的習慣創造了電商。消費者開始不看報紙看新浪,本質就是“新聞電商”。從這個角度看,消費者才是互聯網+最大的推動力量。認知和把握消費者的需求亦是實現互聯網+的關鍵所在。例如制造業的3D打印革命和機器人革命,提升的只是效率嗎?不是的。這些技術也使得快速產品制造和小批量產品制造等高度差異化、定制化制造的邊際成本與大規模制造日趨接近。這為定制工業與營銷提供了充分的制造工藝基礎。而后者則對應的是消費者的“個性需求”革命。
第四, 互聯網+亦不是企業的新包裝,而是脫胎換骨的再造。首先是品牌文化、其次是戰略思維、第三是營銷方法、第四產品線和邊際服務結構、第五長尾粘性……一個一個方面的變化,要求企業從銷售人員、生產業的工程組織、研發創新管理方法和方向、企業戰略高層的姿態和意識、企業整體團隊的思維方式都要“再造”。互聯網+對企業的作用方式是“滲透性”的,雖然看不到在任何一個領域“簡單替代過程”的發生,但是最終企業自身會因為互聯網+而改變每一個細胞。
對應于以上對互聯網+概念的本質認識,投影產業中不乏一些誤解、誤區和錯誤的觀念:
比如,有些投影企業認為可以一手緊握傳統,一手去抓互聯網+——這是典型的分兵戰術,其思想的核心是“所有利益全部抓住”,不懂得有舍才有得、有放才有收的基本辯證思維。這種做法也是過度高估自己實力和對市場控制力的做法。切要知道,從沒有任何企業能控制某一個產業:真正能控制一個產業的是消費需求。而互聯網+的革命恰是基于消費需求和習慣的變化而發生的。
再例如,有些企業簡單的認為互聯網+是一種包裝變化。在實施過程中只模仿不創新,只作表面不做內涵,更不愿撬動企業內部的深層次利益格局和矛盾。這種偽互聯網+只能風光一時,最終會被識破而徹底淘汰。
還有一些傳統投影巨頭企業看不起新興的互聯網創業品牌:認為這些企業實力弱小、份額弱小、不足為患——就像2010年很多人看小米的思維一樣。但是,殊不知,這種互聯網創新企業的核心是“粘性”品牌文化。他們雖然從外部看弱小,但從內部看卻異常強大:因為他們擁有最具粘性的客戶和客戶之間的邊際影響力。前者的力量足以支撐這些企業長期生存,后者的力量則會支撐這些企業在適當的時候以幾何級數的方式快速成長。
認清本質、走出誤區是投影互聯網化的最緊迫任務。互聯網+這場革命一定會發生。傳統企業是否積極迎合只會決定兩個方面的事情:第一,傳統企業能否在新的時代生存下來;第二,互聯網+走的快一點還是慢一點。(后者的改變則只具有戰術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