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視和TCL的婚姻,可結合點頗多。例如,TCL在整機研發,尤其是硬件方面的實力;華星光電的上游面板優勢;樂視網的內容優勢和軟件UI的人氣;樂視系的營銷資源和行業生態整合能力;TCL多媒體的線下渠道價值和優勢,TCL的海外渠道與資源優勢(海外市場約占TCL總銷量的半數),TCL的整機制造優勢等等!
這些里面必須提的有兩個:首先,樂視彩電作為電商渠道的強勢品牌,不是沒有發力線下渠道的想法——樂視的超級合伙人計劃就在于拓展線下渠道,怎奈線下渠道布局不可能像線上那樣迅捷,樂視的成績一直不令人滿意。第二,TCL在和樂視結婚之前,與百度旗下的愛奇藝也聯手做過很多動作,比如愛奇藝冠名的電視產品——或者說,TCL一直對互聯網轉型、互聯網文化、互聯網生態有興趣,只不過沒有找到“最合適”的入門伙伴而已。
由此可見,TCL和樂視的婚姻聯合,至少其中的一部分已經有“漫長”的歷史經驗,而非“簡單的一見鐘情”。但是,產業鏈、生態、渠道,這還不是樂視和TCL婚姻的最核心部分。這場婚姻的核心還在于彩電產業早已流傳的“三張門票”問題。
2013年,就曾有行業大佬指出“一個彩電品牌優勝劣汰的時代已經開始”:即三五年后,市場主流恐怕只會剩下3-5個品牌——這一數字遠小于那時,也是今日彩電市場的參與者規模。在過去的兩年中,業者已經見證了東芝等日系品牌和飛利浦等歐美品牌的徹底衰落,也見證了聯想等新興創業者的“一鼓作氣、二鼓衰、三鼓竭”。
因此,彩電行業的命題不是恒者恒強,也不是新興業者隨意翱翔,而是“品牌淘汰”。但是,人們最開始認為的“保留三五個品牌”的結論并不準確,更合理的描述是“保留三五個集團,或者叫幫派”。而TCL和樂視的結婚,就是第一個跨越傳統與新興的幫派的形成。——或者說,二者婚姻的內涵不僅僅是上文已經提到的“產業鏈的合作”,更多的是通過行業規律的重構,達成生存空間的合作。
TCL和樂視的婚姻,已經打破現有的彩電行業模式——但是,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TCL和樂視將創造何種新的彩電行業模式!
在消費電子,特備是智能電子產品行業,例如PC、手機等,子品牌策略不是新鮮產物。一個市場占比很高、規模很大的企業,必然要面對不同消費者的消費傾向不同、文化認同差異的問題。尤其是在互聯網產品時代,電商文化和網絡信息的傳播,起到了產品文化差異的放大器作用。
彩電行業,現在的智能電視,自然不能逃脫以上這樣的趨勢。試水品牌多元化和品牌文化多元化是行業整體性的戰略課題。但是,另一方面,支撐產品差異性的制造業、創新體系、渠道體系、物流倉儲體系,卻并沒有簡單多元化:這些行業底層支撐結構,依然要遵循效率優先、規模優先的發展原則。
TCL和樂視的聯姻,則可以看成如下圖景:TCL的海內外渠道、創新、制造和上游資源體系,樂視國內的互聯網生態、內容體系——這些行業底層基礎結構被樂視和TCL的不同終端品牌共享。這一行業結構的核心特征是:商品的社會邊際成本顯著降低,工業產業的制造社會化和產品終端價值的服務化、個性化均被充分挖掘。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這個規律可以叫做“體系生存”。
或者說,結婚不是合二為一,也不是一分為二這樣的傳統問題:而是聯系又區隔的嶄新狀態。TCL和樂視的婚姻開創的應該是國內彩電行業的“體系”化博弈時代。這顯著不同于此前市場中企業和品牌“單打獨斗”,各建一個產業鏈的模式。這種轉變的意義不僅是彩電行業的:TCL和樂視不也有手機,而且廣泛涉足智能產品產業嗎?
總之,國內唯一具有面板資源、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傳統巨頭,與國內新興品牌領袖、規模成長最顯著的互聯網品牌的牽手,將是一場劃時代的婚姻。兩家企業的優劣互補、大行業的低迷周期,經營上的戰略需求都只是表面現象。TCL和樂視閃婚背后,彩電行業的大變革才剛剛步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