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新不斷,彩電市場競爭正在多元化
面對2014年國內彩電市場“滾滾而來”的產品創(chuàng)新,第一個問題就是:消費者如何選擇;緊隨其后的問題則是,彩電企業(yè)如何安排自己的產品線、短期競爭戰(zhàn)略和營銷策略。
例如,面對4K產品,消費者就有傳統(tǒng)的RGB UHD 4K電視、采用LG技術的G+UHD 4K電視、采用三星技術的GREEN UHD 4K電視可選擇。即便都是RGB UHD 4K電視,還可以區(qū)分金屬氧化物背板、非晶硅背板、3D技術和非3D技術、快門3D和偏光3D、IPS廣角或者其它廣角的產品,以及夏普獨特的四色液晶面板產品可以選擇。也就是,僅僅一個4K UHD 超清概念下,差異性的產品就有至少七八種之多。在這些產品線中,消費者要做出一個最合適的選擇是很困難的。
如果不以技術為標準,而以選擇的產品層次為標準,消費者的選購也不會變的簡單。比如,高端電視上,有4K、OLED、ULED、QLED、曲面、3D等眾多概念,甚至還有以百英寸屏幕為主打的激光投影電視機產品。這些產品中,很多的價位差距并不大,然而技術特點卻差異很大。消費者拿著票子可是真的要費一番心思才能選擇到適合自己的產品了。
產品多元化和差異化的難題,不僅是消費者的,也是彩電廠商的。作為一家彩電企業(yè),不可能在每一個尺寸上,將所有可能的技術類型的產品覆蓋全面。但是,如果出現覆蓋漏洞,那么就會出現“丟了一個產品,就是丟了一批客戶”的不利局面。這對于處于“量價齊跌”這種水深火熱中的彩電產業(yè)而言,絕對是一個大問題。
彩電企業(yè)解決此項問題的方法是,加大對自己主打產品的營銷力度。讓自己主打的產品成為熱銷產品、熱銷技術門類,盡量減少產品線殘損造成的市場損失。在這樣的背景下,產品PK就會上演:既有海信這種讓ULED和OLED當眾PK的案例;更有在營銷和產品介紹中、尤其是網購產品的介紹中,各種不指名道姓的產品對比;甚至會有像去年創(chuàng)維在小米電視一經發(fā)布,就指出其采用“落后”屏幕的“爭鋒相對”。
總之,技術和產品多元化的盛宴,一定會演化成“營銷多元化的戰(zhàn)爭”。而加入這場營銷戰(zhàn)爭的新概念,除了顯示技術之外,還包括智能技術和互聯網概念。
發(fā)力內容平臺、電商平臺和O2O概念,已經成為彩電企業(yè)在2014年市場戰(zhàn)略上的共識:這一方面得益于電商為核心的新營銷渠道和媒體勢力的成長,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互聯網電視品牌的異軍突起。比如,聯想在年初就打出200核和全球最快的智能電視這樣的“硬件指標概念”;樂視則在4K上隆重推出超低價產品、誓將成本定價和長尾收益模式進行到底;而傳統(tǒng)彩電大佬長虹則重點宣傳手機電視互動效果、TCL加大游戲電視開發(fā),打出軟硬一體的理念、海信拉攏了“一大波”網絡視頻內容商,搞起了生態(tài)聯盟。
從單純顯示技術、到智能技術、新產業(yè)理念,彩電行業(yè)從未如此之“亂”。消費者面臨的選擇困難也從未如此之多:甚至消費者還需要在智能電視,或者普通電視加盒子,這樣完全“概念化”的選項中做出抉擇。華為、百度、果殼、蘇寧、美的這些企業(yè)也可以看做是“另類”的彩電企業(yè):他們以盒子、或者內容為手段,正在改造彩電市場,也正在創(chuàng)造新的產業(yè)機會,同時也帶給傳統(tǒng)彩電企業(yè)更多的競爭和多元化的市場壓力。
總之,每一個技術或者產業(yè)進步都會是彩電企業(yè)和消費者的一個“選擇題”。這樣的選擇,在2014年尤其之多,甚至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種充分多元化的顯示和彩電產業(yè)市場,正在成為彩電企業(yè)真正的“命運大考”。在量價齊跌、宏觀局勢不利的背景下,在互聯網彩電概念攪局、盒子市場方興未艾的競爭中,傳統(tǒng)彩電企業(yè)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