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彩電行業寒冬,已經形成對傳統彩電產業變革的“倒逼”效應。對此可以列舉一些例子來證明。
2014年十一前后的彩電銷售熱季,一二線城市市場、家電連鎖大賣場渠道,整體銷售規模下滑達四分之一,部分門店銷量下降4成。同時,天貓、京東“下鄉刷墻”行動已經開始,電商渠道開始向三四級和農村市場下沉。亦對傳統彩電企業的自建渠道、加盟店、專賣店構成不小的潛在威脅。
在這樣的背景下,電商對于彩電,從補充渠道、已經變成了主流渠道。市場話語權的交割已經開始。核心影響之一是:2年前,全年彩電市場最低價格往往出現在十一黃金周市場,但是今年天貓雙十一購物節,彩電產品價格已經比十一黃金周更低。
再例如,小米、樂視等互聯網彩電企業的興起,帶給了消費市場嶄新的氣息:時尚的文化體驗、高配低價和成本定價的價值規律、電商和物流整合的渠道體系、粉絲文化和用戶粘性建設等等。這直接促使了傳統彩電企業推出模卡、KKTV、酷開等互聯網子品牌。導致彩電市場品牌文化格局的大轉變和多元化,進一步培育了互聯網概念下的消費觀念和習慣。
彩電行業的“內部”倒逼力量已經非常明確。包括盒子、面板行業規律、電商、互聯網品牌等在內的行業變革因素,都屬于“邊緣革命”力量。這種力量的影響,要么是無足輕重,要么就是要徹底改變傳統格局。傳統彩電行業對這些力量經歷了從忽視到重視的轉變,經歷了從戰術性應對、到戰略性企業轉型的策略調整。不過,真正在新規律下的彩電產業的創新才剛剛開始。
例如,2014年中期以來廣電總局加強了智能電視內容的監管。主要政策包括,第一,更一步嚴格的執行互聯網電視內容播控平臺制度。這直接導致樂視和重慶廣電結盟、愛奇藝電視部分的業務注入銀河系、小米也曲線結盟牌照和內容方。僅僅三季度這種調整涉及的資產總量即已經超過百億。第二,對互聯網商業類視頻實行與廣電電視臺系統一致的內容管理制度。受影響最大的既是“美劇上線”資格。互聯網口徑進口影視內容,首次從游離在監管體系之外,被納入監管體系之中。這一新政的影響會有多大,目前依然是未知數。
再例如,年初長虹主打跨屏電視應用、TCL第二季度開始發力游戲電視、第三季度隆重推出微信電視、康佳結盟騰訊力主互聯網游戲概念、樂視電視則主導大屏概念,主推50、60和70寸產品、海信三季度上市百寸激光電視……
事實表明,所謂寒冬之下彩電企業的積極性不是衰退了,而是在爆發。整個彩電行業,產品和市場創新的頻率之高、影響之深,不是在下降而是在增長。
逆市投入:這是整個彩電產業的共識。越是寒冬,越要想辦法取暖,否則只有一個后果,就是被“凍死”。這是最簡單的經營哲學。面對行業變革、錯綜復雜的行業環境,未來市場一定不屬于膽怯和猶豫者。筆者認為,在這一趨勢下,2015年將是一個“彩電企業斗法”的新高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