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創新的“缺芯”瓶頸
在功能型創新遭遇了“智能電視技術”,這個包羅萬象的功能集大成者之后,彩電企業必須向“傳統”的顯示創新回歸。彩電創新回歸“顯示”這個彩電的傳統本質已經成為2012年的一個特色潮流。
在彩電顯示創新上,“3D”技術依然是主角。雖然3D電視早已登上平板彩電的舞臺,但是3D產品的普及率卻遲遲達不到50%,可謂市場“空白”依然巨大。同時,得益于今年倫敦奧運會的3D實況轉播,3D電視產品的市場拓展更為有利。
依托于3D電視的時間或者偏振復用技術,2012年秋季還誕生了一種嶄新的“雙通道”電視技術。這種技術的產品允許不同的消費者在同一臺彩電上,同時全屏幕觀看兩個完全不同的頻道畫面。不過實現這種應用消費者需要配備必要的“眼鏡”。雙通道電視機技術主要是建立在3D電視,以及目前高速普及的智能電視強大的媒體信號處理能力之上。雖然這種新產品的市場價值有待證實,但是作為今年秋季新品的一大亮點,還是引起了一定的市場關注。
2012年彩電企業熱衷在顯示這個彩電的傳統本質上進行創新的例子,還體現在超大尺寸電視(例如,84英寸、70英寸)產品的更大量出現;裸眼3D電視(例如東芝的55寸產品)的上市;4K超高分辨率彩電產品的出現;以及LG等企業在國外上市的“OLED”新型顯示技術產品的出現上。不過,這些產品往往具有“型號少”、“價格高(幾萬甚至十幾萬人民幣的售價)”、市場需求低,或者市場需求尚不明確、技術未完全成熟等特點,很難成為彩電產業創新市場的“主流和主體”。
在顯示創新型彩電產品市場上,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趨勢:那就是,這些顯示創新產品的“消費者接受”程度低。即便是進入市場更早的3D電視,目前的普及程度也低于后來者“智能電視”。結合3D內容的匱乏,3D電視的實際利用度,更是不及智能和網絡電視產品。而已4K、OLED、雙通道為代表的其他創新產品,多數還僅僅處于市場“實驗”階段。短期內不具有擔當起市場增長主體大任的能力。
但是,對于彩電企業,其在“顯示創新”型產品上的最大憂心,還不是市場表現方面的多重尷尬,而是彩電企業在顯示創新上的“缺芯”。
在平板市場,無論液晶還是OLED,面板都是決定產品顯示特色和性能的關鍵。面板更是占據彩電整機成本的7成以上。但是國內彩電產業大多數彩電企業卻沒有自己的面板技術和制造能力。面板長期依賴對外采購。這就使得,看似是彩電創新的大尺寸、裸眼3D、雙通道、4K和OLED電視的出現,并不依賴于彩電企業,而是依賴于上游面板企業和面板技術的創新。
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平板顯示時代,顯示性能方面的創新已經于彩電企業關系不大。在這方面,彩電企業做的就是搬運工和銷售員的角色。能不能再顯示性能上有所創新,不由彩電企業決定,而是由上游的面板企業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