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寧、國美、京東的價格戰已經打響,短期內難以停止:雙方都需要降溫的空間和時間,并體面的下臺。而這場價格之爭幕后演示的線下和線上之爭,傳統和新貴較量的本質卻并不容易結束。
在目前難以看到雙方真實降價程度、對應銷量和損失的背景下,很難分辨雙方的輸贏,和具體實力差距。但是,如果換個角度,從長期鏖戰的力量的角度看,各自都有自己的利弊。
巨頭的死掉總是漫長的過程。尤其是擁有眾多實體店面的蘇寧和國美,在盈利的大前提下,長期作戰的實力,總是會好于一直虧錢,靠投資輸血的京東。雖然京東的投資方能夠承受幾個月的損失,甚至一兩年的損失,但是時間長了恐怕不行。而且京東現在的盤子很大,一旦發生大的波動,需要的資金量也已經是兩三年前的數十倍。——其股東和投資人的壓力絕對不小。
另一方面,盈利中的蘇寧等也不是全部無憂。盈利下滑引起的股價波動就是其必須考慮的因素。長期鏖戰現金流的消耗也不是一個小事情。但是考慮到其龐大的實體資產面,以及品牌企業在其店面內擁有的裝修、樣機、促銷員等成本,蘇寧、國美暫時對國內家電業更具牽一發動全身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會使其得到包括政府在內的更多的支持力度。當當網李國慶就曾爆料蘇寧、國美的采購成本要低于京東一成,這就是實力的體現。
長期作戰實力的形成方式不同,成為了京東必須爆出自己實力,講出如下內幕的一個重要原因:“剛剛和各位股東開完會,今日資本、雄牛資本、KPCB、紅杉、老虎基金、DST等幾個主要股東全部參加了!大家都知道打蘇寧的事情。我說這場戰爭是要消耗很多現金的,你們什么態度?一個股東說:我們除了有錢什么都沒有!你就放心打吧,往死里打!”
從消費市場看,一兩年內實體店的主體地位很難動搖。這也決定了京東的力量是不可能短期撼動蘇寧和國美的根本的。但是,蘇寧和國美的網購會分的京東多少市場份額,卻有變數。憑借與供應商更緊密的關系,國美、蘇寧可能會獲得更多的網銷特供機型的支持,進而樹立起各自新的“網商”形象。
一旦國美,蘇寧過早的在網商市場成熟,就會徹底打亂京東先做大、再做強、最終上市的全盤構想。而在做大階段狙擊京東,也符合蘇寧和國美利益最大化的需求。
因此,從長遠看,這場價格戰,對京東有些生死存亡的味道。但是對于蘇寧和國美卻只是一個發展戰略問題,暫時尚未上升到生死邊緣的層面。
正因對雙方的意義如此不同,京東才會有“:很多人猜測這場戰爭的原因,我公開出來:造謠京東沒錢賣地給普羅斯我沒怒;店慶來砸場沒怒;槍文來黑京東沒怒;阻撓供貨商和京東合作沒怒;但是動用個別地方政府關系來整我們,我怒了!我要用陽毒來打擊你們的陰毒!”這樣的憤怒情緒在里面!
不過,對于大部分網購的人群,京東已經成為品牌和標志。除非蘇寧能實實在在的便宜,否則蘇寧易購很難拉走京東的粉絲。這就如同實體店上蘇寧的優勢是一樣的。消費者與銷售商間的習慣性選擇關系,決定了京東在這場斗爭中擁有“先手優勢”。同時,在3C產品上,京東已經獲得了很好的成功,也成為了其競爭“先手優勢之一”。此外,在非家電產品上,京東的先手優勢也應被計算在整體競爭實力之內。
所以,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蘇寧、國美和京東的網購爭奪戰是“后手實力”與“先手實力”的較量:雙方都有牌,而且都不弱,關鍵看出牌的技巧。
總結:
大戰正酣,無分雌雄。對于京東和蘇寧們,這場價格戰在根本上都可用“該來的早晚會來”來形容。只不過2012年中這個節點,對于京東早了一些,對于蘇寧、國美此時大舉進軍網購則晚了一些,對于經濟大環境而言則是“弱市”下的成長爭奪戰,是弱市的背景激化了早已存在的矛盾和競爭。而料想此番較量的最終結局,還需要日后的“戲劇性”因素決定。最可能的方式則是沖突不斷淡化之下轉化成長期的市場競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