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生態,不僅是我國的現實任務,也是全球的共同歷史性話題。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人均生態寬容量全球末數的國家,注重環境保護目標,節能減排、無害化處理工業和生活廢棄物的意義和緊迫性更為重大。無論是節能補貼政策還是《廢棄基金》的征收,都意味著一種對子孫后代和整個人類更為負責的“施政精神”。
然而,在面對環保這樣的歷史性課題的時候,企業這個最主要的“環境”消耗主體卻往往處于“被動狀態”。追求利潤和經濟效益是企業的本質,也是市場經濟的本質。一個個獨立的企業,難以實現環保這類課題的“全局”和“長遠”利益——企業更多的時候被短期利益、局部利益所困擾。
因此,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終極參與者”和“規則制定者”,政府有責任設置一些政策,使得“全局”和“長遠”性的環境目標和環境效益與企業的短期“追逐利潤”的行為能有步調一致、協同前進。節能補貼和《廢棄基金》的出臺,正是建立在這樣的一種責任觀和市場經濟運行規律之上的決策。
事實上,對于節能產品的鼓勵、對于電子產品回收無害化處理的鼓勵政策早在多年之前就已經進入了國家的視野。
08年,金融危機影響下,國家適時出臺了節能家電補貼和廢棄產品以舊換新政策,就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效果。尤其是對彩電這種存在諸多特殊性的產品,更具意義。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彩電制造國、消費國和保有國,也是現階段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彩電產品消費增速最快的國家。與其他家電的普及率比較,彩電產品往往達到其他大家電的1.5-3倍以上,幾乎實現了大多數家庭都至少有一臺彩電,東部發達地區已經在向一戶兩臺多臺彩電發展。同時,在家電總體使用壽命上,大家電產品之中彩電也是最短的、更新最快的和使用頻度最高、處于待機狀態時間最長的產品。
而從回收角度看,彩電產品、特別是新型平板電視,可回收部件比例明顯低于冰箱空調等其他大型家電。在回收和拆解過程中,重金屬、有毒化學物質,以及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氣體和水體廢棄污染量,彩電更是常見家電之中最大的。因此,彩電產品的節能環保絕對是各種家電產品之中的“大頭”,重中之重。
但是,受制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公民環保意識等方面的制約,我國一直存在對環保問題重視不夠的情況。例如,市場早期的彩電產品待機功耗可能達到20-35瓦,相當于一個三口之間全部使用節能的照明所需電力。但是,就是這樣的電老虎,消費者使用過程中往往不注意這些隱性流失的能源,讓電視長期處于待機狀態。針對這樣的情況,國家制定了待機能耗準入制度:2012年被動待機能耗大于0.5瓦的產品,將被踢出市場。
有強制性的準入制度、有鼓勵性的推薦標準;有“懲罰”性的《廢棄基金》,更有鼓勵性的“拆解補貼”——多層次的環保政策的聯合出臺,將成為有效促進彩電產業向“綠色無公害”產業發展的關鍵。
高能耗產品退出市場,節能彩電享受200-400元不等的補貼;彩電業的每臺產品生產者支付13元的《廢棄基金》,而合規的環保型拆解處理企業則從每臺產品的拆解中得到85元的補助。200-400元的補貼基金,對于售價普遍在2000-6000元、凈利潤率1-3%的平板彩電不是一個小數目;以一臺廢舊27英寸CTR電視機為例,收購價約為70元,拆解后廢舊品可賣約60元,加上每臺20元的拆解成本,企業虧損約為30元左右,如果補助85元,企業則可獲利約55元。四川長虹格潤再生資源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年處理能力達到200萬臺;TCL奧博(天津)環保發展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年處理能力達300萬臺……這些企業將成為《廢棄基金》等環保政策的受益者。
以上手段,已經基本從經濟角度上建立起良性有利的“綠色”“環境友好型”彩電產業可持續發展生態,這對于促進國內彩電產業的發展必定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