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化出版的優越性顯而易見。低成本、快傳播、環保等特點都是傳統出版業所不具備的,在中國,隨著“80后”、“90后”乃至“00后”的成長,他們對于電子閱讀的喜好很快將會改變整個出版市場,電子書即將迎來一個真正的春天。
而當前橫亙在電子書行業最大的難題,是版權問題。
無論是當當還是京東,都號稱與全國一半以上的出版社合作,擁有數萬本正版圖書。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無論是張煒這樣老一代的作家,還是蔣方舟、笛安這樣新生代的作家,談及電子書時,最大的憂慮都是版權問題。現在出版社在和作家簽版權協議時,大都會把電子版權附帶在協議中,不過授權電子版權的作家,很少有人獲得數字出版版稅,就連韓寒都曾抱怨說,一些網站掛著自己所有作品,卻從未給自己支付過版稅。
去年,賈平凹作品《古爐》的電子版權之爭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這本書在網易讀書頻道展開收費閱讀,該紙質書的出版方人民文學出版社馬上和網易讀書對簿公堂。而賈平凹則表示,因為這是第一次進行電子書的嘗試,對數字版權“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就連是否把數字版權簽給人文社都不知道。
在紙質書市場,猖獗的盜版已經讓人防不勝防,而到了這種問題更為泛濫的網絡上,作者和出版商的利益更難得到保證。要想電子書健康發展,數字版權的保護是一個各大電子書平臺亟待解決的問題。
除了版權問題,定價也是電子書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當當網總裁李國慶曾表示,進軍電子書市場原因是之前紙質書利潤尚可,現在卻不景氣,電子書相較之下更能賺錢。然而,對于究竟如何定價,網商也是左右為難。“一方面它想把電子版圖書價格降下來,吸引更多讀者購買,培育讀者消費習慣;但另一方面,它自己又是以銷售紙質圖書為主,不想因為電子版圖書低價銷售,導致紙質圖書銷量下滑。”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出版中心執行主任陳黎明分析說,因此不可避免會有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