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智能彩電市場至少翻兩番,綜合市場份額渴望攀升至25%以上。伴隨智能彩電的普及化,智能應用技術和內容市場也將快速啟動,二者將拉動國內彩電市場一成以上的消費額增長……
這些美妙的預期還不是關于智能彩電的猜想中最不可思議的部分。尤其是對于彩電業的同人,在2012年智能彩電終端必然會呈現“爆發式”增長。關于傳統彩電業是向左走向右走,生存或者毀滅的思考已經不能停止!
“橫向產品鏈”:彩電智能時代向左走向右走
這個春天,連續多年取得國內彩電市場銷售份額、銷售金額和利潤額雙料冠軍的海信,在幾個包括電視臺在內的不同媒體打出了一則其它的廣告:廣告中,海信彩電的用戶,正在用一臺看似是“小電視”的產品,操控海信的一臺大個子電視機,玩著“憤怒的小鳥”等時尚游戲。
這則廣告中體現出了智能電視時代一種與眾不同的“彩電應用模式”:大小屏幕之間的交互、互通和融合——事實上,能夠融合的不僅僅是兩個屏幕,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彩電和PC電腦四種電子產品、由小到大四個屏幕的“融合”已經是業界的共識。上文提到的海信智能電視的廣告展示的就是平板電腦與智能電視的“融合”應用。
“憑借融合互通戰略,三星將再次引領技術發展趨勢,這不僅取決于全新發布的產品,也體現為三星投入的創新激情。”在昨日的2012中國三星論壇上,三星電子大中華區總裁金榮夏的觀點。而在國內市場已經完成此項四屏布局的還包括LG、索尼、蘋果、聯想、海信和海爾——這些大鱷中蘋果、索尼和聯想是純粹的IT和電子企業,三星、LG、海信、海爾則是橫跨家電與IT的綜合性企業。
以海信和海爾的平板電腦為代表,體現了傳統家電業向IT業深層次轉型的趨勢;蘋果、聯想等的智能電視產品則是IT業進攻家電市場的敲門磚。而對于業務電子綜合度最高的三星和索尼,他們甚至在手機、平板、TV、PC四屏之后又提出了DV和DC等數字攝影攝像設備在智能時代與彩電產品的融合應用概念。
與眾多的“橫向”廠商在多屏概念上占盡先機不同,許多只是在彩電業務上具有優勢的企業并沒有表現出多“橫向”競爭的恐懼。
國內某彩電企業老總就曾指出,單純的融合自己的多屏應用產品,并不是智能彩電的真正本質。擁有開放化的技術平臺的智能彩電不應該成為捆綁消費者購買指定品牌其它硬件產品或者軟件產品的“銷售工具”。業界企業不必驚慌蘋果宣稱的蘋果電視、蘋果手機、蘋果平板電腦、蘋果軟件商城、蘋果IOS、蘋果內容商城等形成“大蘋果園”模式:因為,如果蘋果不兼容別人、不容許別人進入他的領地,那么蘋果園越大就越容易成為“固步自封”、“作繭自縛”的代名詞。
2011年5月6日于深圳成立的,是由TCL、長虹、海信三家發起的中國智能多媒體終端技術聯盟(簡稱“中智盟”),就是智能電視開放、自由的本質的最好體現:中智盟將圍繞智能終端產業鏈相關技術和服務,開展聯合研發、推廣應用、產業標準化、產業鏈建設等工作。這些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實現智能電視產品的“自由開放”,避免消費者在智能“配套”中,被第一次選購的品牌“技術性綁架”。
事實上,即便是在國內PC市場取得4成以上銷售收入的聯想,其智能手機也還沒有達到1成的份額。更何況,還有更多的專業通信廠商,例如諾基亞、華為等在忠實耕耘通信市場,成為跨界廠商在這一產品領域的重要競爭者。因此,渴望或者恐懼一個由于“智能”而帶來的單一品牌四屏融合市場壟斷局面的出現是沒有道理的。
因此,無論是布局于多個產品線的右傾路線,還是認真做好彩電主業的左傾路線,在融合時代都不是錯誤的路線。固然,橫向跨越會給企業帶來更寬廣的品牌號召力,但是專一的做派也會形成更加專注的品牌形象——向左向右誰都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