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發現,像膠片一樣只有幾毫米厚且可卷曲的發光器,叫做顯示屏,甚至還可以嵌入電視機殼做電視屏幕,千萬別太驚訝,也別以為這是科幻片里面的特技故事。它已經成為一種現實。
這種被稱為有機發光顯示(簡稱OLED)技術,已經成為家電和顯示行業爭食的新焦點,而加盟的玩家也不僅僅是三星、索尼、飛利浦等家電廠商。
攜OLED技術之威,全球影像巨頭柯達也將在電視顯示領域一展身手。
柯達做電視?
柯達做電視儼然高手布棋局,步步為營。
2003年8月21日,伊士曼柯達公司宣布了新一輪業務調整計劃,在宣布新成立的柯達五大業務部門中,原來只是隸屬在民用電器部下面的一個二級部門——顯示屏和元器件部被升級為一級部門,位列五大部門之中。
“柯達的目標是將OLED帶入大面積的電視屏幕市場。”在一份內部資料中,柯達這樣闡述。柯達對進入新一代電視顯示器市場已經有了明確的方向。
作為OLED專利技術的擁有者,柯達已經將這項專利授權給了先鋒、TDK、eMagin、Ritek、Denso和三洋電機等IT、家電、汽車零部件廠商,并且和三洋公司在日本成立專業工廠SK Display,其生產的2.2英寸的OLED顯示器也已經應用在柯達最新的Easyshare數碼相機中。在2002年底,柯達和三洋已經合作生產出了15英寸的OLED顯示屏樣品。按照規劃,下一步的目標就是電視屏幕。
“進入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柯達大中國區總裁安瑞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從幾英寸到幾十英寸,從樣品到大規模生產,是需要一定時間的。”
在2003年9月份,已經經歷了2個季度虧損、幾次裁員的伊士曼柯達公司又進行了戰略調整,將醫療、影像和商用作為重點發展業務,同時宣布將開發新興市場作為公司今后的一個重要發展策略。在公司內部,新成立的顯示器元器件部被認為是新興市場的重要產物。
OLED技術
柯達做OLED,有世界上第一項OLED專利技術做支撐。
1979年的某一天,在位于紐約的柯達實驗室,一名叫鄧青云的華裔研究人員晚上返回實驗室取遺忘的物品,發現黑暗中居然有一個亮晶晶的東西在發光,原來,是一個做試驗用的有機蓄電池。
被蘋果砸中腦門的鄧青云開始致力于OLED的研究。1987年,伊士曼-柯達公司成為美國首個OLED關鍵美國專利擁有者,此后柯達又陸續申請了30多項相關專利。
但世界首個OLED產品的問世卻到了10年之后。1997年,日本先鋒(Pioneer)電子推出了世界第一個商品化的OLED產品──汽車音響顯示屏。
作為柯達的首個OLED授權廠商,先鋒的此項技術產品在業界引起了巨大轟動。和同類其他顯示器件相比,OLED極薄,且有彈性,可彎曲;更重要的是,無論從哪個角度都能看清楚圖形,而目前被認為最好的顯示屏幕液晶顯示器(LCD)的一個重要弱點就是,從側面無法看清屏幕。
這些優點使其成為電子元器件領域的新寵。而對OELD商業價值的追逐也開始進入了熱潮。據顯示產業領域專業調研公司Display Search的分析和預測,2006年顯示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高達40億美元;而美國顯示器研究公司Stanford Resources估計,OLED顯示器市場2005年可能擴大到7.36億美元。2005年之后,OLED將開始大規模代替LCD,而預測2005年LCD市場是433億美元。
雖然是OLED的首個專利擁有者,柯達并沒有立即進入OLED產品生產領域。在膠卷和影像領域,柯達無疑是世界領先的企業,但要立即進入一個全新的高技術領域的生產,柯達卻顯得非常謹慎。
柯達首先進行的是專利技術轉讓。
柯達公司的相關負責人曾表示,柯達是以“政治家”的方式把專利授權給一定數量的制造商來消除反壟斷;但他表示,柯達不會授權給太多廠商,目的是要避免激烈的價格競爭,而價格戰正在動搖筆記本電腦LCD顯示器市場。
爭食
但柯達的核心專利技術解密期限是在2005年。屆時,柯達將不得不按照美國專利法的規定,將部分核心技術公布于眾。
在繼續向世界各大家電生產商、顯示器件生產商出售其OLED專利技術的同時,柯達亦開始為自己的OLED產品尋找落腳點。
2002年初,柯達和三洋電機宣布,雙方共同投入近3億美元,成立一家叫做SK Display的顯示器合資公司,開始大規模生產OLED產品。
雙方合謀無疑有著共同的利益點。對于三洋來說,原來用于生產LCD的三條生產線得以進入更有前景的OLED生產領域——而且還為新公司節約了近3億美元的成本。而對于柯達來說,通過專利技術轉讓,柯達不但占有合資公司40%的股份,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合作,柯達的實驗室技術能夠快速進入工業化生產階段。
2002年底,合資公司研制出15英寸OLED顯示器樣品,此舉被認為是OLED研發的一個飛躍。但從樣品到大規模生產仍面臨一系列的技術難題。
但柯達的最終目標還是在電視屏幕。就像LCD被廣泛地運用到電視領域一樣,OLED也必將運用到這個領域。
就像安瑞所言,進入只是時間問題。但對于柯達來說,究竟什么時候、采取怎樣的方式進入,現在還是一個謎。
“可能是三五年,也可能遠不止,但肯定不是現在。”安瑞告訴記者。
“以柯達的品牌和逐步培養起來的制造經驗,完全是有可能自行研制和生產OLED顯示器和電視屏幕的。”一位OLED業界專家認為,“說不定有一天,我們會看到標有KODAK字樣的電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