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是市場競爭的更本動力,份額和數量只不過是為利潤而服務的基本因素。帶著這樣的經營理念,自然會替中國彩電業的未來捏一把汗。尤其是在智能電視這個似乎是彩電進步的一個里程式的概念已經提出的時候,未來國內彩電企業的“概念創新”將遭遇空前的瓶頸。
在過去的六七年里,多媒體電視、網絡電視、LED電視、3D電視、直到目前的智能電視,這些嶄新概念沒有一個不是國內彩電品牌現提出的。不管這些概念的“創新和科技進步”的意義有多少,至少,這些概念撐起國內彩電企業的門面,這些概念下的產品也成為那一個時期國內彩電企業利潤的最主要來源。
據統計研究表明,彩電企業概念戰中,一個嶄新概念往往能夠以超過這一概念產生的生產制造成本一倍以上的價格,形成價格溢價。新興概念,是國內彩電企業產品溢價的最重要組成之一。
一個品牌彩電的價格主要可以看成由一下幾個方面構成,第一是采購成本、第二是加工成本、第三是營銷成本、第四是品牌溢價、第五是新興技術溢價。前三個因素自然是越低越好,后兩個因素則是越好。國內彩電企業與日韓等上下游貫通、品牌口碑影響力較強的企業比較,其優勢主要體現在加工成本低和新興技術溢價高兩個方面。而在營銷成本上,統一市場內,國內彩電企業往往不低于外資企業,甚至要高一些;采購成本國內彩電企業高于外資企業或者持平(一半情況下,同一主要部件采購國內品牌成本都高于外資企業);而在品牌溢價上,國內品牌則完全輸于外資企業。
但是,近年來隨著外資品牌,尤其是日本企業外包制造的流行,國內企業的制造優勢、加工成本優勢已經漸漸喪失,甚至市場出現了國內品牌彩電企業為外資品牌彩電企業“OEM”打工的市場景象。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國內彩電企業在產品價格構成上,主要仰仗的利潤產生源就是搶先的新興概念產品戰略。多媒體電視、網絡電視、LED電視、3D電視、智能電視,這些新彩電技術的每一次革新都是國內彩電品牌在主導、再起帶頭羊的作用。因此,新興產品的不斷創新幾乎已經成為了國內彩電企業的關鍵生命線之一。
但是,不斷更新的彩電概念,也是的市場認識到了一個基本規律,那就是這些國內彩電企業領導的創新,國內彩電企業的真實技術儲備并沒有宣傳中的那么多。例如以智能電視為例,這一產品配備的CPU、GPU、APU、OS、APP無一不住要仰仗其它廠商的供給。在這場創新中,國內彩電企業最主要的是起到了“帶頭人”的角色,是概念的第一個倡導者和推廣者,而不是“概念”的最終技術的擁有者,更不是這些技術的壟斷者。
這也就決定了,一個新概念產品一旦市場反響較好,整個彩電產業、無論外資還是國內品牌,大廠商還是中小企業都會積極跟進。很大程度上,國內品牌彩電企業的前期宣傳和市場培育是“為他人做了嫁衣”。這一規律的集中體現就是:新概念層出不窮、不斷的快速更換、沒有哪個概念在哪個品牌手里“持續輝煌”過。
正因為如此,必須發出這樣的追問:多媒體電視之后有網絡電視、網絡電視之后有LED電視、LED電視之后有3D電視,3D電視之后有智能電視,那么智能彩電之后是什么呢?如果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國內彩電企業此前數年長期使用的概念牌即將在智能彩電不斷普及的進程中快速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