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黑電軍團,作為日系電子產業的代表之一,已經不可逆轉的行進在下坡路上。
2012年,索尼、松下、夏普三家巨頭都在出售資產、裁員、產品線重組。尤其是夏普,日本黑電在液晶時代的領導者,昔日的液晶之父,正在面臨嚴重的財務危機,甚至存在資不抵債的可能,其最驕傲的液晶面板10代線被迫在考慮向臺灣企業鴻海轉讓50%的權益。無獨有偶,松下作為全球等離子彩電之王也在裁撤其等離子電視的產能;索尼則在去年和今年分別出售了與三星和夏普的液晶面板合資工廠股份,同時研究表明索尼彩電業務今年將錄得連續9年虧損的新記錄……
經營困難,終端產品面臨市場的壓力:這是日本黑電軍團的共同特點。實際上,導致這種變化出現的力量存在已久。事實上,日系企業雖然一直具有技術領先的優勢,但是對市場變化的“遲鈍”足以讓他們葬送自己的未來。
21世紀前十年的黑電市場屬于平板產品。目前,液晶電視已經占據全球彩電市場七成以上的份額,等離子也保持一成多的份額,CRT彩電則只剩下6%左右的市場。作為新興產品,技術無疑是這一新產業成功的決定性力量。而在這個方面,日系黑電軍團優勢明顯。
全球所有國家中只有日本能制造液晶電視生產的所有設備、材料,并掌握所有液晶電視市場的工藝技術。液晶面板制造任何一項核心工藝、裝備和材料,日本都至少擁有兩家以上的企業掌握有相關技術。相對而言,韓國則在液晶產品的必備設備和材料上少量依賴日本。例如,以價格昂貴的半導體和平板顯示必備設備光刻機為例,日本尼康、佳能都能制造世界最先進的產品,而液晶面板重鎮的韓國、臺灣則不具有這種能力——事實上全球擁有設計光刻機能力的企業也不過五六家。
夏普在液晶技術上的優勢、松下在等離子技術上的優勢、索尼三洋和愛普生在OLED技術上的先期研發、東芝的DVD標準、索尼的BD標準、東芝的cell多媒體處理CPU,這些技術上的優勢,直到今天還在造就著日系黑電企業一件件杰出的終端產品,甚至無人能敵。
但是,擁有技術、擁有最好的技術(索尼BD,夏普四基色、10代液晶面板線,松下12面取等離子)并不等于擁有最大的市場,也不等于相應業務就會蓬勃成長。
平板時代是一個特殊的時代。平板顯示不僅是一個技術性的產業,更是一個比拼投資意志的產業——這一點上平板和半導體芯片是異常的類似。正是把握到了這一點,韓國三星、LG,臺灣友達、奇美電才會異軍突起。
韓國和臺灣,也包括現在的大陸液晶面板產業,都依賴于日本的上游技術、設備和材料。其最初的技術來源更是全部“祖籍日本”。但是,在經營上和市場方針上,這些地區的企業更好的把握了規模化開放市場的行業本質。例如,夏普液晶面板一直堅持產品自用、不對外供給,生怕別人制造出更好的產品。但是三星第一條高世代線7代線,卻敞開供應:即便三星自己的彩電部門也一樣和其他客戶競爭面板資源。三星這種做法使得其高世代面板線雖然建成速度慢于了夏普,但是其開工情況、銷售情況、利潤情況、資本金收回速度、盈利速度,等其他關鍵經營指標均高于日本企業(不僅是夏普,還包括日立、松下等)。
成本收回更快,這是面板業向終端競爭者開放的直接好處。這種做法的間接好處是,面板企業能更迅速的開始新的投資。這使得最初在產能和技術上領先的日本夏普,在經過四五年市場競爭之后,在產能這個關鍵指標上逐漸落后于三星、LG、臺灣企業,甚至會被國內的京東方超越。
2007年,液晶面板業的毛利還有40%,現在已經只有7%。2011年這個行業更是全行業虧損。競爭的激化導致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化,成本優勢早已取代技術優勢成為競爭的關鍵。其中,規模則是決定成本的一個重要命題。另一方面,規模更大的企業也有更大的資金實力和更多的人才不斷改進技術:規模最終不僅轉化成了成本優勢,也在轉化成技術優勢。這種積累的結果就是在下一代顯示面板,OLED產品上,日本企業已經顯著落后于韓國企業,甚至落后于臺灣和大陸企業。(韓國企業在OLED產品上實現了更高世代線的領先性,更實現了上游配套高度的本土化。)
技術不再能壟斷市場,這不僅是平板彩電產業的規律,也是碟機、游戲機等黑電產品的市場規律。
對于BD產品,索尼隨已稱王,但是確是末代皇帝。因為半導體存儲、網絡存儲、云存儲、網絡發行的時代已經到來。在美國、中國等市場,碟機的銷量已經不到鼎盛時期的十分之一。BD錄像機產品更是只在日本市場獲得了規模化的成功:但是,日本錄像機市場也在面臨網絡視頻應用的挑戰。在國內,主要碟機企業依然將精力集中在DVD產品上,因為其成本低廉。而對于所謂次世代產品BD,國內企業的投入不是在增加,而是在減少。尤其在2010年,智能電視、云電視興起以來,碟機產品失去存在的必要意義的認識,已經擴大到整個行業。隨著網絡和半導體存儲市場的發展,索尼BD難以再續東芝DVD的輝煌,在次世代碟機中獨占鰲頭的日本技術,只能再少量特種應用市場存活:因為,普通消費市場已經有了更好的替代方案和嶄新應用模式。
對于BD的這種生不逢時的景象,不久的將來,也會出現在手持游戲和家用游戲主機市場。2010年以來,最火的小游戲,植物大戰僵尸、憤怒的小鳥、忍者切水果沒有一個是因為手持游戲設備而成功的——他們屬于嶄新的智能終端產品。這種現象正在向客廳延伸。具有強大的智能CPU和計算能力的智能電視的出現,使得家庭游戲主機的必要性在遭到個人電腦市場沖擊之后,再次迎來一個強勁的對手:兩面夾擊之下,個人游戲主機的市場必然出現停滯,甚至萎縮的局面。雖然,索尼等企業在個人游戲機市場依然具有技術的領先性,但是現在已經沒有人愿意來挑戰索尼這樣的游戲硬件巨人:因為這種挑戰在未來不在具有任何意義。
企業競爭的關鍵是市場競爭,技術優勢如果不能在合理的市場需求和企業戰略下轉變成市場優勢,那么液晶之父、等離子之王、BD教父這樣的行業大佬就只不過是一片“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