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刀式卡口:卡住了的解決之道
可更換鏡頭是單反最根本而且是最寶貴的特性之一,最早的單反相機和鏡頭之間的接口五花八門,有螺口也有插到式的卡口(其實到現(xiàn)在也沒好到哪去,仍然是五花八門,只不過已經(jīng)沒人用螺口了而已),到40年代的時候Praktica設計的M42螺口逐漸成為了接口的主流,而且由于M42接口標準是開放的,所以很多大大小小的相機生產(chǎn)廠都開發(fā)出了自己的M42機身,這也讓M42成為影響力最為廣泛的接口,沒有之一。日系的相機廠家摻和進M42的也非常多,比如Pentax,Ricoh,Yashica,Mamiya,F(xiàn)ujica,Chinon,Cosina,Vivitar等等,開發(fā)了近百部機身,其中頑固的Pentax堅持到了70年代中后期,才最終的放棄了M42,轉(zhuǎn)而使用了K卡口,這就是著名的PK卡口(話說這個K卡口也是個神奇的東西,兼容性出奇的好,比尼康F卡口都要更好)。
M42雖然通用性好,但是卻有著結(jié)構(gòu)上的缺陷,比如日常使用中鏡頭拆裝麻煩,碰到偶爾有熱脹冷縮的環(huán)境中鏡頭拆卸和安裝都會變的非常困難,最重要的是M42卡口無法實現(xiàn)光圈聯(lián)動測光,看看現(xiàn)在的單反相機的主要拍攝界面:半按快門啟動測光,全按下去開啟快門暴光。這已經(jīng)是通用設計了。但在上世紀60-70年代,全開光圈測光還是新鮮玩意。而絕大多數(shù)M42鏡頭都還是收縮光圈測(stopdown)用的單針設計。所以當時的經(jīng)典設計就是以Pentax SP為代表的機身上有一個 stopdown 的按鈕。使用時要先按下這個按鈕來測光,然后在用另外一只手按下快門鈕來開啟快門暴光。如果我們把現(xiàn)在的這個過程叫做一步的話,那stopdown測光就是兩部了。
面對著M42的缺陷,Pentax這個日本單反相機的鼻祖選擇了繼續(xù)小修小補的做法(真不愧是頑固的pentax榮譽稱號獲得者呀),而佳能尼康這樣的沒啥歷史負擔的新來者則選擇了換用插刀式卡口的做法,分別推出了F卡口的nikon F和FL卡口的佳能Canonflex,在接口上解決了收縮光圈聯(lián)動測光的麻煩。不過科技總是在繼續(xù)發(fā)展的,自動對焦的變革到來之后,佳能選擇了拋棄過去的積累,改用EOS EF全電子化界面的接口,而尼康則選擇了繼續(xù)在F卡口基礎上修修補補的做法(F卡口先是改進為AI實現(xiàn)光圈優(yōu)先AE,然后又改進為AIS,然后是AF)。就目前的發(fā)展來說,EOS的全電子化界面顯然代表著未來發(fā)展的方向,這種接口取消了機械傳動部分,代之以電子觸點,提高了卡口的機械性能和密封能力,我們可以肯定,在可預見的將來,尼康在將鏡頭全面AFS化了之后,F(xiàn)卡口也必將發(fā)展成為一個全電子界面的卡口。
其實,對于用戶來說,使用相機拍照,最重要的事情卻并非卡口或者螺口,而是測光。所謂測光,就是根據(jù)所拍對象的照度來決定膠片的曝光時間,反映到機身操作上,就是設置快門速度和光圈的組合了。和現(xiàn)在的單反不一樣,早期單反沒有自動測光表,什么光線下使用什么快門和光圈的組合,都要看攝影師自己的經(jīng)驗了,時間長了,自然也就誕生了類似于陽光16法則這樣確定曝光的順口溜,膠卷盒上也會大概的印著各種典型光線情況下湊合用的大體曝光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