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并不新鮮,資本市場所在多有。當證券市場處于長期低迷,公司大股東認為股票無法體現公司的價值;或者上市成本過高,與銀行貸款、債券相比沒有什么優勢;又或者大股東非常看好公司前景,不愿他人分享日后豐厚的利潤,都成為私有化的理由。
作為中國安防技術有限公司這樣的大型標志性安防企業,在美國時間2011年9月16日星期五下午4:30,在獲得絕大多數股東贊成,通過所有法律審核之后,CSST私有化工作順利結束,至此,CSST已經由一家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及納斯達克迪拜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眾公司,成功轉變成一家私有公司。作為私有公司,CSST的管理層將更專注于公司主營業務,尤其是公司發展戰略的規劃與執行,實現公司持續發展目標。此舉,是CSST又一重大戰略決策,是CSST的正確選擇,將給CSST的發展創造更廣闊空間。
選擇這一路徑不僅因為契合資本市場的改革大勢,更因為這一路徑能夠維護企業的利益與今后的發展。
安防上市公司選擇私有化長期利益分析
通過私有化,可以打通上下游產業鏈條,可以設想,隨著上市子公司私有化的完成,CSST的地位將更加牢不可破。另一方面,私有化也向市場強烈地傳遞了這樣一個訊息,公司大股東對未來的營業收入預期極好,企業風險比公眾估計的要低。反過來說,私有化一可以防止下屬子公司因資本市場的運作而導致股權稀釋,被他人從二級市場搶走控股權的悲劇;二可以防止這些資源壟斷型大型企業集團的下屬子公司肥水流入外人田。考慮到我國對于資源的上升性需求,以及世界資源價格的整體上漲趨勢,不得不說,這些企業如此行事充滿了經濟人的理性。
此次私有化進程,同時說明了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證券市場以往存在的剝離集團公司優質資產組成上市公司,而后由上市公司反哺母公司的方式正在得到清理。這些子公司的融資能力與形象需要揚棄,而一個握有資源的有實力的大盤藍籌股正是市場各方所需要看到的。重要的是,經由私有化,整合集團資源,關聯交易可望大大減少。
安防上市公司選擇私有化短息期利益分析
除了上述長遠考慮外,私有化的短期誘因當屬股改。隨著我國股改的深入,市場化的資源配置將使殼資源失去尋租價值,并且,因為股改的"流通權贖買"政策,大股東還得在一定期限內面臨著支付對價、股權被稀釋的痛苦。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市場低迷期以不高的價格換取籌碼,不失為上選。不僅可將股改難題一避而過,并且預留了將來的余地。當公司整合完畢,國內證券市場恢復正常融資功能時,這些企業完全可以通過整體上市回歸股場。到時,溢價與全流通雙利兼得,又不用贖買流通權,可謂穩賺不賠。
對于中小投資者而言,由于在私有化過程中極少有發言權,其收益基本取決于要約收購的價格,而且取得的收益中,還應該扣除掉如果進行股改而可能獲得的對價收益。因此,他們無法掌握最后的命運。雖然如此,從市場整體反映來看,人們仍然對私有化概念充滿期待。
坐擁各種資源,在債市、股市、銀行間游刃有余,集政策、市場、社會資源之合力,具備這些天時地利人和的上市公司通過"私有化"想不成功都難。
海外上市安防企業想選擇回歸國內融資
將公司私有化的目的是希望從海外股市退市,安防科技極有可能回歸國內A股市場或香港股市。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上市的安防相關企業數量達到了以往的總和,而在與安防相關的45家上市公司中,有39家選擇在國內上市,比例達到87%。2009年以前,大批民營中小企業因國內上市融資困難而轉向海外。安防行業早期較有規模的兩家公司(亞安科技、科達通訊)選擇新加坡作為融資場所,亞安科技于2005年在新加坡成功上市,并融資折合2100萬人民幣,成為中國安防行業首家海外上市的民營企業。但近幾年來然而隨著創業板的設立及中小企業融資政策的傾斜,國內證券市場漸轉暖。與國外股市的低門檻相比,國內股市的高估值對上市企業而言,似乎更具有吸引力。國內中小板和創業板的高估值吸引了一批海外IPO(Initialpublicofferings首次公開募股)公司回歸國內上市,天津亞安科技電子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典型。
業內人對于海外上市企業回歸國內融資的行為表示理解。一方面,目前國內A股高市盈率與高融資額度不斷持續,然而中國上市公司在境外交易所卻遭遇成交量低、市盈率低與再融資難的“窘境”;另一方面,國內企業在海外上市,僅上市費用就須花去近千萬元,加之每年幾百萬的上市維護費用,所需資金龐大。海外股市的持續低迷使得國內企業在海外股市沒有理想的股價表現。因此,面對內熱外冷的格局,眾多中國概念股開始謀劃“回歸”。對于安防科技私有化的行為,進一步分析認為,安防科技將公司私有化肯定有這種考慮,因為隨著美國證監會對登陸美國資本市場的中國企業的財務審核與信息披露監管越來越嚴格,中國企業認為未來公司運營及信息披露成本越來越高,融資難度也越來越大。因此,即將上市的安防企業更多會選擇在融資成本低、相對監管較寬松的國內證券交易所上市。安防科技這么做與天津亞安如出一轍,極有可能是因為融資不理想,想回歸圖融。
在國內創業板上市的企業要么是高科技,要么是高成長性,也都面臨著高風險。未來兩三年內,還將有一批安防企業籌備上市。對他們而言,選擇在哪里IPO成為一個值得仔細斟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