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從日本傳來消息,日立公司已經計劃最早在本財年把所有的電視機制造業務外包,理由是市場競爭激烈且需求萎縮。日立第一個財政季度盈利只有29.3億日元(約合3800萬美元),同比大跌96.6%。
日立不是個例,曾經依靠電視機打天下的日本消費電子巨頭索尼進入平板電視時代后,就沒過過好日子。再也不愿意承受巨額虧損的索尼計劃本月對虧損的電視機業務進行重組,甚至考慮與其他公司合作。同樣陷入虧損的日本松下公司正在實施大規模裁員計劃,其收購來的三洋電機因業務整合需要,剛剛把家電業務出售給了中國海爾集團。依靠平板電視崛起的夏普也因日本地震影響利潤大幅下滑,地震損失慘重的東芝上一財季的凈利潤只有600萬美元。
導致日本家電企業悉數虧損的直接原因是“3·11日本特大地震”。部分企業在震區設有工廠,地震更是震斷了日本的產業鏈,加上震后日本經濟停滯使得營銷很難展開,剛剛從2008年金融危機喘過氣來的日本家電企業可謂“焦頭爛額”。
不過即使沒有地震,日本家電企業在全球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節節后退,徹底退出則是遲早的事情。
進入本世紀以來,韓國三星、LG這兩家以追趕日系企業為目標的韓系企業依靠成本優勢不斷全球擴張,加上韓國政府對兩家韓國企業提供資金、政策支持,使得日系企業失去了不少陣地,韓系企業甚至把歐洲的飛利浦、西門子的家電企業都干掉了。加上中國家電企業崛起搶占全球低端市場,日系企業在雙重壓力下只能不斷退守高端市場。
退守高端的日本企業沒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日本在家電產品研發方面一直走在全球前列,握有大量的技術專利,但是在持續推進創新上卻沒有大的進展。可以看到,白色家電包括冰箱、洗衣機近年來沒有大的技術革新,在沒有技術變革的情況下,跟隨者憑借制造優勢和成本優勢可以很容易把日系企業干掉。曾經日系的空調在中國賣得非常好,但是現在中國空調市場則是格力、美的等國產品牌的天下。
在電視機方面,近十年經歷了一次大的技術革新,從笨重的CRT時代過渡到輕薄的平板電視時代。讓我們看看日本家電企業有沒有把握住機會。日本的夏普憑借自己多年來在平板電視上的研發,快速做出決斷在日本興建液晶面板廠,夏普依靠自己在液晶面板上的技術實力在平板電視時代快速崛起,至今仍然掌握著液晶電視的話語權。但更多日本企業則錯失了這一大好機會。
索尼,曾是CRT時代的王者,由于對形勢錯誤的判斷以及對CRT市場的不舍,很晚才與三星合資興建面板廠。盡管索尼品牌在全球都有號召力,但是居高不下的成本使得索尼的電視機一直處于虧損狀態。松下的等離子技術曾一度和液晶面板技術平分天下,但是松下保守的態度,使其不愿意與其他企業分享推廣等離子技術,這也使得等離子電視現在變成了小眾產品。
另外,日本家電企業眾多,加上日本政府近年財力不濟,僧多粥少,政府能夠給企業的支持有限,使得日本企業沒有能力大規模投資上馬液晶面板生產線。相反韓國政府對三星、LG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支持,使得韓國三星、LG有錢投資興建液晶面板廠。平板電視時代垂直整合成就了三星和LG,卻把索尼、日立、東芝等企業推向了虧損的境地。
對日本企業而言,更不利的是,臺灣液晶面板產業的興起。臺灣面板企業和中國大陸家電制造商聯手,提供了價格低廉的電視機,使得日系企業很難招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