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手機市場可謂是智能當道,全球市場已經接近50%的用戶開始選擇智能手機最為自己的通信工具,更別提iPhone在全球的熱賣了。在中國大陸,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也更多的選擇了智能手機而不是功能手機,這種廣闊的市場機遇使得各大國產廠商蠢蠢欲動。
Android開放引領國產手機智能化
如果沒有Android,可能國產手機智能化的步伐會遲緩的很多。一般手機采用智能操作系統都要向智能操作系統開發商支付比較高昂的費用。國產手機一直以低成本賺取利潤,所以國產手機一直沒有染指智能操作系統。Android智能操作系統采取了開源的政策,手機廠商可以免費使用或者修改Android進行深度定制。有了這樣的條件,又有潛在市場國產手機廠商紛紛開始智能化自己的產品,大量布局智能手機。
定位國產低價高端,聲音大雨點小
魅族一直致力于開發國人用的起得高端智能手機,M8的推出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而M9就采用了深度定制Android系統加較高配置收到了市場不錯的反響。一時間魅族扛起了國產手機領頭羊的大旗。不過,魅族手機的研發周期時在過長,M9也是經過很長時間的跳票才推向市場。其次,魅族M9的手機質量也未能脫離“國產低品質”的遺風,頻頻爆發質量門,真正走向一線品牌還需時日。
另外一家定位國產高端手機的就是雷軍創建的小米公司。作為一個新生代的國產手機廠商,小米可算是出盡了風頭。雷軍發動了輿論造勢工程,模仿蘋果一樣的發布會和大量的廣告宣傳使得市場一時間出現了“不買蘋果,就買小米”的盛況。我們再看看小米手機本身,它采用了國際廠商的高端配置,但其價格卻很“國產”1999元,這樣的價格一時之間轟動了國產手機市場。不過,小米手機的造勢也只是停留在了宣傳上,極低的產能和諸多小瑕疵已經讓市場出現了很多抱怨。我們很難想象買一臺國產手機需要排30萬以上的隊,也很難想象一款手機發布到上市竟然沒有一臺存貨,每周幾千臺的產能無法滿足米粉的現實需求。但小米公司并沒有停下來很好的解決問題,反而排隊購買手機的序號也成為了宣傳的砝碼。了解市場的人都知道對于快消電子產品來說,普遍存在一個“摩爾定律”:一個電子產品上市3個月后就會慢慢失去其技術優勢。所謂小米發燒手機1999元超值價格很可能挺不過3個月就失去其技術優勢和價格優勢,到時候大量的國際國內品牌前來圍堵小米手機,還會有消費者在乎一個需要排號才能拿到的1999手機嗎?
國產手機搭上3G推廣集體抱團運營商
移動運營商開始大量的布局3G業務,移動、聯通和電信紛紛下調3G資費以吸引客戶。使用3G的用戶絕大多數都使用了智能手機,國內廠商都看到了這個信號,紛紛和運營商進行定制服務,推出運營商定制手機。所謂的國產千元智能手機多數都是運營商定制手機。其中,宇龍酷派、中興和華為成為和運營商定制手機比較深入的廠商。
運營商和手機廠商深入合作可謂是對資源的互補。運營商推出的定制手機要比市場上的價格便宜又帶資費優惠吸引用戶購買且運營商進駐了手機內可以推廣自己的SP服務同時也可以占領更多3G市場份額。而手機廠商把手機銷售給運營商可以得到不少運營商補助,減少部分庫存壓力,同時也可以借助運營商推廣自己的手機品牌。
雖然這樣的互助看起來十分美好,但也不是沒有隱憂。大部分的千元智能機的性能和質量都狠不穩定,部分手機的售后服務也和零售的手機稍有不同。千元智能機的體驗都比較差,很難滿足對手機性能有要求的用戶。甚至有的屏幕顯示和使用體驗都很差,僅僅是采用了智能系統。如果不加以改進,很可能最后變成了互相拖累。
盲目進入市場存隱患無專利春天過后是冬天
國產智能手機市場雖然廣闊,但并不是誰都能笑到最后。隨著Android的普及,更多的國產廠商開始布局智能手機。創維和TCL兩個在家電市場摸爬滾打的國產廠商也開始進入了智能手機市場,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機。而近幾年已經逐漸離開市場視線的金立手機也再近日連發多款智能手機。智能手機的門檻雖然已經被降低,但并不代表誰都能分的一杯羹。這些廠商的產品都非常初級,無法和華為還有酷派一直堅持在主流國產手機市場的廠商相比。他們匆匆試水智能手機市場僅僅是攪渾水而已。
不僅僅是這幾個國產廠商,正個國產手機廠商都在使用Android操作系統,雖然現在好像是蓬勃發展,但自身專利的缺失卻埋下了巨大的隱患。Android的設備在世界上被蘋果用專利大棒追殺已經不是新鮮詞語了。三星等大廠對此都十分頭疼。而我國產手機甚至連Android的專利都談不上擁有。等Android地開放大門關閉之后,我們國產智能手機又該何去何從呢?無專利的我們過了春天可能就要進入冬天,培養自己的專利操作系統之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