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不管是不是借力于卡梅隆導演的《阿凡達》這部3D大片,總之,“3D”這個概念就像一陣春風刮過,迅速在國內消費者心中勾勒出一副較清晰的輪廓,短短時間內,“3D”就被炒得火熱,電視生產廠商也借勢進攻3D電視領域,宣布新技術、推出新產品,我們似乎看到了3D電視的美好未來,但就目前來看,3D電視市場不像預期那么熱,消費者并不買賬:畫面不夠清晰流暢,觀看還要佩戴專門的眼鏡,觀看角度受限,片源少得可憐,很大一部分人在觀看3D畫面時身體不適等問題被拋了出來。于是,針對這種情況某些生產廠商采取先發制人的策略搶占先機,打出了“裸眼3D”的旗號,那么,到底裸眼3D電視又是怎樣的一番情形呢?
一、裸眼3D技術尚不成熟,全面進入市場為時尚早
3D是three-dimensional的縮寫,就是三維立體圖形。由于人的雙眼觀察物體的角度略有差異,因此能夠辨別物體遠近,產生立體的視覺。3D電視是三維立體影像電視的簡稱,三維立體影像電視正是利用這個原理,把左右眼所看到的影像分離,通過一定的技術處理,讓我們在觀看畫面時有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立體感。3D顯示技術可以分為眼鏡式和裸眼式兩大類,而裸眼3D電視就是無需借助立體眼鏡即可裸眼體驗立體感覺。從3D電視長遠發展來看,裸眼3D技術是未來發展趨勢。
雖然時有裸眼3D技術原機型展示,但目前國內市面上幾乎沒有裸眼3D電視出售,僅今年3月份,TCL在國美賣場上市了一款全球領先的裸眼3D立體電視TD-42F,屏幕尺寸為42英寸,首發價高達188800元;今年10月份,東芝率先在日本展示了兩款無需佩戴眼鏡的3D電視,預計12月底在日本上市,屏幕尺寸分別為12英寸和20英寸。據東芝高級執行常務董事兼Visual Products公司社長大角正明介紹,為保證一定的銷量,東芝對這兩款裸眼3D電視進行了戰略性定價,售價約為12萬日元(12英寸)和24萬日元(20英寸)。雖然眾生產廠商表示看好裸眼3D,但就目前狀況來看,裸眼3D電視還存在著多方面的制約。
技術制約首當其沖,目前裸眼式3D技術還很不成熟,盡管一些生產廠商正在開發裸眼3D電視,一些廠商已將裸眼3D電視提上議程,但裸眼3D技術真正成熟需要很長的時間,走進普通家庭的道路更是霧里看花。LG年初時認為裸眼3D成熟還得至少三年的時間,而三星高層更給裸眼3D潑了一盆涼水,三星顯示部門總裁BK Yoon說:“我認為裸眼3D可能將會率先在手機等其它移動設備上實現普及應用,小尺寸顯示器也有可能,但是裸眼3D電視5-10年內都不可能真正成熟并走進千家萬戶。”
二、成本高、價格昂貴,裸眼3D電視“不夠親民”
就上述兩個品牌的裸眼3D電視來看,成本和屏幕尺寸也是阻礙裸眼3D電視邁向“親民化”道路的重要關卡,雖然TCL立體電視TD-42F的屏幕尺寸比較適合普通家庭,但生產成本太高,高達188800元的售價就從根本上遏制了普通消費者購買欲望。據大多數廠商表示,裸眼3D電視尺寸越大成本越高,而且成本是呈幾何級數增長:一是采用裸眼3D技術的顯示器必須是工業顯示器,制作工藝與普通的液晶顯示器有很大區別;二是3D電視的貼膜雖然制造容易,但要保證“點對點”對應貼膜卻存在很大的技術難題。而東芝的這兩款裸眼3D電視售價雖然較低,但尺寸太小,只能滿足少部分用戶的需求。
此外,裸眼3D電視屏幕成像分辨率較低,觀看視角受限、畫面不夠流暢、亮度不夠、色彩飽和度低等一系列問題也直接影響消費者體驗感。對于裸眼3D電視的觀看視角問題,雖然目前多家生產廠商開發了具有更為寬廣可視角度的電視屏幕,但仍未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受眾在觀看電視節目仍然需要在一定位置范圍內才能獲得較佳畫面播放效果。負責索尼全球電視業務的奧田利文認為:3D必須在高清基礎上實現。據調查,很大一部分人長時間觀看3D電視會引發身體不適,裸眼3D電視也要在技術層面上解決這一問題,消除用戶的不適感。眾多的難題都是裸眼3D電視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裸眼3D電視處在發展的初期,很多難題橫亙在產業發展的道路上,除了硬件方面,服務、內容方面也大大制約產業發展。負責索尼全球電視業務的奧田利文承認,“做好3D內容很難”。他認為,相對于硬件的發展,今年開始,內容變得更加重要,“顧客關注的不僅僅是很棒的硬件產品,更注重體驗,因為體驗創造價值”。如今,消費者也越來越注重體驗感。就像蘋果,蘋果公司的成功很大原因在于注重受眾體驗,敢于創新,服務、內容、軟件方面也極其突出。我們也期待生產廠商除了在技術上提升外,在3D片源方面也多下下功夫。
總的來說,裸眼3D電視真正意義上的成熟還需要諸多方面的努力,發展面臨很多障礙,而解決這些難題也要經過一段漫長的時間,但整個電視業對裸眼3D還是持肯定態度,道路雖艱辛,相信隨著技術的提升,這些問題都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