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需求巨大,據有關方面統計,2009年我國液晶面板進口18億塊(含中小尺寸),進口金額達350億美元,居單一產品進口額的第4位,僅次于集成電路、石油和鐵礦石進口額。2010年1~9月,我國液晶面板進口17.7億塊,同比增長39.5%,進口金額達352.7億美元,同比增長47.3%,已超過2009年全年進口額。
對此,國務院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在《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明確將TET-LCD列入重點任務和重大工程,力求突破核心關鍵技術,促進我國彩電產業整體轉型和平板顯示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近期,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再次將包括TFT-LCD在內的新型顯示產業作為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我國TFT-LCD顯示產業必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期。
配套不足致成本偏高
我們應抓住目前我國大力發展FPD產業的時機,同時大力發展FPD上游配套材料產業,使我國FPD形成一個上下游配套的完整的產業鏈,以利于提高我國FPD產業在全球的競爭力。
目前我國FPD產業規模較小,大部分上游材料不能配套本地生產,這就造成產品成本偏高,從而使得大部分FPD生產線效益不高,甚至于長期虧損,這些因素使我國FPD產業在全球的競爭力不強,大大地阻礙了我國FPD產業的健康發展。
以TFT-LCD產品為例,材料占生產成本的80%左右,我國TFT-LCD生產中的主要原材料幾乎都需要進口,由于多方因素原材料的采購價居高不下(如京東方五代線僅CF(彩色濾光片)的運費每年增加成本達200多萬美元),這是造成我國TFT-LCD生產成本偏高的最主要因素。
全球TFT-LCD上游材料市場約500~600億美元,其市場規模巨大。TFT-LCD上游材料狀況可以用“集中”、“壟斷”和“保守”來形容,主原材料生產集中在日本和韓國等少數幾個國家,市場和技術被少數幾個公司所壟斷。例如:康寧占玻璃市場60%,默克占液晶市場70%,LG化學占偏光片市場的35%。為了壟斷市場和保持高額的利潤,這些公司在產能掌控、技術輸出和產地轉移等方面都表現得十分保守。
我國發展FPD上游材具料有很多有利條件:隨著我國大力發展FPD產業,上游材料巨大市場以形成;我國政府相關主管部門鼓勵和支持上游材料的發展;我國有發展上游材料的優勢(資源等),生產低成本,產品有較強的競爭力;我國在TN-LCD(扭曲向列液晶顯示器)、STN-LCD(超扭曲向列液晶顯示器)產業方面有較好的材料國產化基礎和經驗可加以利用。
當然,我國在發展FPD上游材料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弱點:前期的研究投入不夠,缺少核心技術,發展上游材料產業存在技術和專利門檻;缺少必要的規劃和組織,企業規模偏小,重復投資的現象嚴重;FPD生產企業對材料國產化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材料國產化工作支持不力。
專項支持效果明顯
由于上游材料的健康發展對我國FPD產業的重要性,國家發改委十分重視上游材料產業的發展,通過平板產業化專項和彩電產業專項,5年來共提供近37億元資金支持上游材料相關企業的發展并取得明顯的效果。例如:
浙江格林達生產的四甲基氫氧化銨顯影液,目前已形成2.5萬噸的規模(目前世界市場規模為6萬噸);
宜昌勁森公司生產的CCFL燈管已位居世界第三,中國第一;
綿陽艾薩斯的PDP主要濕化學品生產,使虹歐的PDP生產線實現當地配套,節約大量成本;
經過一兩年的努力,我國在PDP用光學薄膜(偏光片、擴散膜和增亮膜等)方面將形成從TAC和PET材料到光學薄膜有一定規模的完整的產業鏈。
這些材料的國產化產生了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例如:深圳清溢公司實現了TFT-LCD用掩膜版的國產化,使G5的掩膜版從每張300萬~400萬日元降到200萬日元以下;格林達公司的顯影液和綿陽艾薩斯公司PDP主要濕化學品的國產化使這些材料降階50%以上。這就為FPD生產企業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FPD材料的國產化還為我國一些企業的產品轉型創造了較好的機會,如彩虹從生產CRT玻殼轉產TFT-LCD用玻璃基板,樂凱從生產彩卷轉產TAC和PET膜。同時也為我國一些企業提供一個機會從粗原材料生產轉產高附加值的產品,如我國是FPD重要原材料銦的最主要生產國,但粗銦出品每噸300多元,而制成ITO靶材將達每噸2000~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