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白色家電漸成“明日黃花”不同,日本的黑電產業正依仗其突出的技術優勢和以往不屑為之的價格戰,在中國市場發起了全面反攻。
11月1日,TCL多媒體發布公告稱,今年前三季度,TCL多媒體累計虧損9.91億港元。而與T C L同病相憐的還有很多國內彩電企業。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市場保持30%增長,彩電下鄉銷售大增2 .2倍,然而凈利潤卻都出現了40%左右的下降。
讓國產彩電陷入窘境的原因是,由于年初各家主流廠商看好全年市場而庫存偏高,造成面板價格走低帶來跌價損失,使得中國彩電業在今年上半年幾乎迎來全行業虧損,而擁有上游面板優勢的外資品牌則趁機搶占了不少市場份額。
除此之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以日本企業為主力的外資品牌一反常態地舉起了價格屠刀,而且格外兇狠。市場調查機構奧維咨詢的數據顯示,剔除品牌結構、尺寸結構和產品定位等影響因素,第三季度彩電機型價格降幅達9%,前三季度累計降幅達16%。外資品牌在向國產品牌靠攏的過程中,價格降幅就已經達到20%~30%。
“外資品牌與國內品牌的價格倍率已處于1.1倍的水平,這使國產彩電品牌的價格優勢幾乎喪失殆盡”。新七天電器網市場總監張明表示,外資彩電品牌之所以能大幅降價,主要是外資品牌調整了平板電視策略,加大了外包比重的結果。其目的不言而喻———通過代工獲得成本優勢,通過價格戰奪回在中國失去的市場份額。如外資索尼一款37英寸液晶電視37B X 205在新七天電器網的價格為3800元,降價后的售價是3699元。而國產康佳一款37英寸液晶電視LC37IS68N原價為3850元,降價后的價格為3798元。
據DisplaySearch的報告顯示,彩電品牌廠家飛利浦和東芝的OEM比例已越過50%,索尼也已接近50%。
根據臺灣電子時報的調查,索尼在2011年,將有超過80%以上的液晶電視會交由代工企業生產。其中更有近一半以上的代工落入富士康子公司群創的手中,數量可能高達1800萬臺。另一個索尼的重要合作伙伴緯創,將會成為索尼G oogleT V的主要代工廠商。這也意味著索尼的代工產品還將擴大至高端產品線。
日本東芝也加大了本年度的液晶電視外包量到1000萬臺,其中面向中東和南美市場的70萬臺電視將外包給康佳。此外,三菱、JVC等廠商也增大委托相關臺灣工廠代工比例。
惠浦電子(深圳)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劉丹日前甚至表示,“ 目前,全球市場上,除了三星、夏普、LG之外,索尼、飛利浦、松下、東芝等外資企業普遍會采取在外貼牌生產平板電視,這是全球銷量達不到1000萬臺電視機企業的一種生存手段。”
對此,帕勒咨詢資深董事羅清啟表示,“中國內地的高世代液晶面板全面投產還需要兩年左右時間,日本企業此番行動就是打了個時間差。一旦中國彩電業的產業鏈得到完善,日本企業的攻勢將會自動瓦解。”而著名市場調查機構捷孚凱(GfK)也判斷,日本企業盡管在推進利用ODM企業,但也只是限于部分產品。而且,如果把制造業務全部委托給代工,中國的消費者可能會因為擔心質量下降而不購買日本企業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