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劍/漫畫 |
一個還在組建中的位于合肥新站區的鑫昊等離子顯示器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鑫昊”),因20億元引入日立淘汰的等離子面板生產線首次進入公眾視野,沒想到一亮相便引發爭議。鑫昊自稱此舉可以“學以致用”,但一些專家學者則擔心,此舉可能是“重金收破爛”。
“通用歐寶將被出售”、“福特將出售沃爾沃”、“通用電氣將剝離家電業務”……近一年來,金融危機讓許多海外企業有了“把盤子做小”的想法,他們或出賣品牌,或出售技術,面對誘惑,中國一些企業蠢蠢欲動。什么樣的技術值得一買,正讓求“技”似渴的國內企業感到困惑。
鑫昊20億元引進日立淘汰的等離子面板生產線,消息一出,業內嘩然。產業觀察家劉步塵分析,無論從全球還是中國市場來看,等離子市場萎縮是不爭的事實。目前,液晶電視生產企業數量是等離子的幾十倍,銷量比至少是10:1。雖然這幾年等離子陣營三番五次的努力,但“液晶主流”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等離子要想“咸魚翻身”十分困難。
“若認為等離子是發展趨勢,日立為什么要低價出售自己的等離子生產線?”劉步塵如此反問,“從追求利益的角度來看,日立這么做也不合常理。中國企業應當警惕外國企業向中國轉移落后產能。”
此外,專家們還對合肥引入等離子生產線的未來表示擔憂。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表示,投資要有前瞻性,不能跟著別人后面跑。“合肥這家公司剛成立,并無經營等離子面板生產線的經驗,在技術方面也存在無法自我消化的可能,若日立不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該怎么辦?此外,松下、三星生產等離子面板,是因為這些公司本身就有整機廠,面板可以自己消化。反觀合肥這家公司,即使兩年后順利投產,它能把面板賣給誰?生產等離子電視的企業已沒幾家。”
劉步塵非常同意陸刃波的分析:“京東方之前買了韓國的液晶面板生產線,但韓方不給技術,京東方只好又掏大量資金求技術。我問過國內幾家彩電企業,長虹等離子面板(生產線)投產以來,是否有企業買過其產品?所有的彩電企業都如此回答:自身的企業都是液晶生產線,實行的是‘液晶戰略’,液晶電視現在賣得那么好,花錢重建等離子生產線有什么用呢?”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上廣電引入的日本第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即使液晶電視成為了國內主流產品,上廣電也有整機生產能力,但由于其他主流整機企業“不買賬”,這條液晶面板生產線最終拖累上廣電,最后不得不決定出售。
顯然,鑫昊并不認為自己在買一項落后技術,當初日立建該生產線曾耗資約60億元人民幣,而今花“20億元”買“60億元”,他們認為很值得。鑫昊綜合處負責人向記者強調:“認為這條等離子面板生產線落后的‘都是外行’。”
企業所在的新站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平板產業一直處在被動地位,目前自己研發不現實。引進生產線重要的出發點是希望對國內面板生產技術形成重要支持。此外,本次引進還包括產品技術、制造技術和技術團隊,并獲得專利許可。在引進項目前,新站區做了詳細的產業和市場前景調研,這條生產線2007年2月投產,設備處于業內領先水平。
鑫昊綜合處相關人士表示,公司非常重視技術人員的引進和培養,前期招聘的都是技術人員。根據計劃,鑫昊將聘員工900多人。值得一提的是,為解決日立技術人員的語言問題,鑫昊將招聘日語翻譯30人。鑫昊綜合處一名員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的員工幾乎都是剛招進來的,公司高層近段時間都在忙招聘等事宜。
談及未來產品的銷量,鑫昊綜合處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建設平板產業基地是為了破除國外對中國的技術輸出封鎖。鑫昊等離子面板生產線投產后,與長虹共同生產的面板只能滿足國內1/3的市場需求,還有2/3的量需要進口,所以銷量肯定沒問題。
不過,數據顯示,2008年國內等離子電視銷量150萬臺左右,長虹等離子面板生產線目前年產量100萬片,鑫昊預計為150萬片。若按照等離子電視現有市場份額來看,長虹跟鑫昊的總產能有過剩危險。
新站區方面還介紹,目前,長虹、康佳、創維等電視機生產商已先期洽談合作意向,有的已簽訂戰略合作計劃,一些廠家為節約生產成本,正在考慮在合肥增設整機生產廠。
對此,國內等離子廠商“力挺”鑫昊。長虹新聞發言人劉海中表示,合肥新引入等離子面板生產線意味著大家對等離子的發展非常看好。長虹愿意與包括鑫昊在內的企業把等離子這塊“蛋糕”做大做強。不過,包括創維、TCL等在內的國內主要液晶電視企業表示對此并不了解,有的則明確表示不會進軍等離子。
記者致電新站區招商局時,電話中傳來“打造中國平板顯示產業基地,引領合肥新站崛起騰飛”的彩鈴。招商局綜合處相關人士向記者透露,“區領導近段時間一直在連續出差拜訪多處企業”,非常忙。
等離子面板生產線并非新站區引入的首條面板生產線。2008年,新站區與京東方簽署協議,在新站區上馬一條總投資175億元的國內首條第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該項目已于今年4月破土動工,預計2010年四季度投產。
隨著京東方項目的開工建設,新站區定位為“中國平板顯示基地”,此次等離子生產線的落戶,新站區成為中國第一個同時擁有液晶面板和等離子面板生產線的地區,用新站區官方網站上的話來說:“朝打造中國平板顯示產業基地的目標又邁進了一大步。”
新站區為“打造中國平板顯示基地”下了大功夫。有媒體報道稱,涉及京東方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基地建設路網等13個項目的立項登記備案,僅用了3個小時。而按照正常程序,辦結上述手續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為辦理上述手續,合肥市有關部門還在下班時間為京東方“上門服務”。
鑫昊綜合處相關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約半年前,全世界到處尋找買家的日立找到新站區,洽談引入等離子面板生產線事宜。隨后,新站區完成項目可行性初稿,并由專業有資質的單位進行評定,“最后項目很快就得以獲批”。不過,他拒絕透露對項目進行評定的單位名稱。
新站區估計,鑫昊等離子面板項目達產后,每年將拉動上下游產業鏈新增產值100億元,還可帶動一批企業集聚安徽。未來10年,新站區將籌集335億元投入平板顯示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
近幾年,合肥市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今年上半年,全市生產總值835.15億元,同比增長16.0%,增速分別高于全國、安徽全省8.9個和4.2個百分點,在全國省會城市繼續位居第一;在省內,總量、增速仍保持第一;GDP總量占全省比重為18.5%。
其實,合肥并非首個牽手面板產業的地方政府。張家港市政府也在去年參股投資建設價值150億元的彩虹第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
為什么每條面板項目后都有地方政府的身影呢?對此,陸刃波分析,投資面板產業,少則幾十億,多則數百億,很少有企業有這么多錢,即使是雄厚的國企也需政府的財政支持。
雖然在引入日立等離子面板生產線這一問題上,專家們都持保留態度,但他們也一致認為,引入技術是手段之一,研發產業主流技術是國家鼓勵的方向。
以面板為例,國家發改委年初下發通知,自2009年起將連續三年組織實施彩電產業戰略轉型產業化專項,對部分項目予以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國家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綱要》特地提出要“以面板生產為重點,完善新型顯示產業體系”。
京東方、龍騰光電及一些地方政府的液晶面板制造籌建項目預計總投資約為150億美元左右,僅在今年內就會落實95億美元。在國家電子振興計劃綱要中,對面板產業的投資更是將超過千億元。“如此大的資金支持,促使許多地方政府積極參與投資。”劉步塵表示。
我國雖是家電生產大國,卻在占平板電視總價值70%的面板上高度依賴進口。專家們都很贊同地方政府與企業聯合興建面板產業園,認為地方政府會在很多方面給投資方優惠政策。但劉步塵對建等離子面板生產線以及8代以下液晶面板生產線持觀望態度,他認為這種技術輸入對中國面板產業發展及平板電視發展并無幫助。
公開資料顯示,鑫昊是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投資的國有企業,注冊資金5000萬元人民幣,目前處于籌建階段,辦公地點設在新站區管委會的辦公大樓中。鑫昊綜合處負責人透露,鑫昊20億元的投資都將來自一家名為鑫城的公司。
新站區從今年4月份開始對區內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性整合重組,將區屬國有獨資公司、國有控股公司、對外投資項目及其他相關國有資產全部整合到鑫城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名下。重組后的鑫城承擔產業發展及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平臺、國有資產管理和運營平臺、參與重大招商引資項目的投資職能。整合后的鑫城資產總額達57.66億元,凈資產37.47億元。
如此看來,鑫昊的國資背景毋庸置疑。那么,國家的錢該怎樣花?
中央早已提出,國家安排的資金將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政策取向。國家領導人也不斷強調,產業技術投資要“忍受短期的轉型陣痛,謀求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劉步塵認為,高科技領域的投資一般都得花巨資,不管是財大氣粗的國企還是地方政府,都應該在投資面板上三思而后行,特別是地方政府,一定要理性思考,千萬要避免為政績、短期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而盲目引進。此外,國家一定要對申請企業做出嚴格的資格審查,要確保國家資金投入是值得的。
“我個人認為,企業間的合作也很重要。比如,日立出售的等離子面板生產線,完全可以采取參股的形式,中方可以控股,而日立也有股份在其中,這樣可以規避中方的風險,面板貼日立的品牌也更容易找到買家。此外,中國企業之間也應該多展開合作。”劉步塵補充。
當記者問及中國的技術創新什么時候能真正立于世界前列時,劉步塵不假思索地回答:“不遠了,很多企業已經在做了。如果還有企業、政府要投資,我建議它投到未來科技產業中,并早日實現技術產業化,如在有機發光顯示(OLED)方面,我就對它充滿期待,更想看到這項中國自主研發的技術產業化后的商業價值。”
“中國制造”怎樣變“中國創造”?
目前,不管是學界還是業界,都認為中國企業已度過原始積累階段,如何完成“華麗轉身”,由國內著名品牌變成全球品牌是它們面臨的難題。
海爾、聯想等品牌在國內已是非常著名的品牌,在國內所占市場份額也很大,但這些公司走出去之后,都面臨著難以立足,甚至不得不收縮海外戰線退回國內的困境。那些想靠引入技術走出國門的企業也往往“受傷”很深。
劉步塵認為,造成以上現象的主要原因便是“中國產品不掌握專業核心技術”。以彩電為例,平板核心技術掌握在日韓企業手中,數字電視核心技術掌握在美國手中,沒有技術就沒有創新產品,消費者當然不“買賬”;中國企業在經營方面急功近利,不愿為開發市場打基礎,這點與外資品牌截然相反,當年柯達進入中國市場時曾表示“已做好在中國市場虧損5年的準備”;品牌打造是需要市場培育的,中國品牌在海外只擅長低價策略,但價格戰只能維持短期利益,最終給消費者的感覺就是“便宜沒好貨”,這種策略注定無法與外資品牌在海外市場形成競爭。
專家們普遍認為,中國品牌經過多年發展仍停留在“中國制造”階段而非“中國創造”,這與缺乏技術有著重要的關系。從事品牌研究多年的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陳培愛發出這樣的感慨:“品牌最核心的就是產品,但給產品做推廣時,不管是廣告策劃商還是普通消費者,都希望看到產品的‘亮點’,有‘亮點’才能推廣,消費者才會關注。那么,‘亮點’到底是什么?其實就是技術創新。”
一直以來,外資雖口口聲聲說對華輸入技術,但在中國迅速崛起階段,外資對超前技術、先進技術的保護非常謹慎,即使中國花巨資也不可能得到先進技術。以“液晶之父”夏普為例,該公司極少與其他公司合作,即便合作,也只停留在資金上,面對拒絕分享技術的企業,要強國,中國只能走技術自主之路。
2007年,娃哈哈與達能“不歡而散”后,宗慶后曾說過這樣一段話:“現在看來,和它(達能)合資沒什么好處。當時想著市場換資金換技術,其實人家不可能給你。達娃合資值得整個國家和民族去反思。”
如今,全球金融危機的余波已殃及實體經濟,中國企業、中國制造走出國門的道路在哪?中國技術創新之路在哪?也許,“熊彼特”能回答這個問題。
1912年,大蕭條時期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在其《經濟發展概論》一書中提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包括引入一種新產品、引入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的市場、獲得原材料半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等。
此外,熊彼特還認為,經濟發展的實質是在市場中不斷引入以技術為基礎的創新。經濟衰退有其正面影響,它可能為企業提供成為強者的戰略機遇,而經濟復蘇時,推遲創新投入的企業可能會眼睜睜錯過巨大的增長機會。中國企業需抓住這次機會。
“近段時間頻頻傳來國內資源性企業海外收購的消息,如中石油(14.84,0.00,0.00%)聯合BP石油中標伊拉克最大油田、五礦收購澳洲礦企等。這種收購可以增強中國企業在全球的資源布局,有利于中國企業發展。”劉步塵表示,“但我們絕對不能貪便宜。”
面對越來越多禁不住誘惑的中國企業,一些專家和學者撰文表示,中國企業海外收購,必須想清楚以下幾個問題:該不該花錢收購?什么樣的企業收購過來有價值?如何規避收購的風險?
對此,陳培愛表示,中國企業要想走出國門、成為國際性企業,收購是必要的。本土品牌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方式大概有三種:一是通過海外收購實現,如聯想收購IBM PC業務;二是成為中國惟一特大品牌,如青島啤酒(28.99,0.00,0.00%);三是小商品塑造大品牌,如溫州企業等。由此來看,海外收購應該算一條捷徑。但更重要的工作是要思考找什么樣的收購對象。
劉步塵介紹,由于金融危機,很多跨國公司急需甩掉包袱,將待售公司或業務開價很低,如蘇寧收購日本家電零售企業LAOX 27.36%股份的價格為5730萬元人民幣;合肥引入的日立等離子生產線不到20億元人民幣。
在“價廉”的“誘惑”下,中國企業應該清醒,便宜并不一定是好事情,收購不好就等于接過了別人的“包袱”。收購前一定要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是技術、產品、品牌還是管理經驗?劉步塵總結:“每個行業、每個企業的情況不同,但總體來說必須堅持一條原則——收購的公司或業務一定是代表產業前端發展方向的,避免收購一個沒落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