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09年,國內彩電市場“藍光”電視異軍突起:海信、長虹、TCL、創維、康佳紛紛拋出“藍光”概念的平板電視。對于以差異化競爭為主要格局的國內彩電市場,巨頭聯手共推一個概念的情況并不多見。到底是什么樣的市場需要,讓這么多彩電企業的戰略出奇的一致呢?
億萬百姓要看高清電視
近五年來國內平板電視市場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從最初的年銷售不足30萬臺,到08年的年銷量突破1260萬臺,平板電視真正成為了國內彩電產業的主導產品。拒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彩電產品中平板的保有量超過2700萬臺,截止09年底,這一數字可能達到4500萬臺。以三口之家計算,國內消費者享有平板產品的人群,將在09年達到1.35億。
以液晶和等離子技術為代表的平板電視產品,能夠深受消費者歡迎的原因主要有三個:超薄、大尺寸和高清。其中,高清是消費者購買平板電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平板電視和傳統CRT產品比,更容易形成大尺寸的超清晰畫面,大大改變了以往人們對彩電的認識,使消費者的電視消費從過去的“看電視”升級為“享受電視”。
數字高清節目內容難題待解
在消費者大量選購高清的電視的同時,國內高清電視產業不健全、不完善的瓶頸也被顯露出來。據統計,目前擁有高清電視的消費者真正用電視在家里欣賞過高清節目的不足30%;每周都看高清節目的不足10%;主要看高清節目的更是不足1%。為什么消費者購買了高清電視卻不看高清節目呢?原因在于國內電視產業高清節目數量太少,根本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據統計,我國目前已經完成超過5000萬戶的城市有線電視的數字化轉換、到09年底國內將有幾十個城市地區開通無線地面數字信號、廣電部門的直播衛星系統也已經能夠覆蓋國內大部分地區。以上數據說明,國內廣播電視的基礎網絡已經滿足數字高清節目的傳播要求。
但是,電視節目的高清化,與電視網絡數字化的背景不同。廣電網絡數字化更多的是一種政府行為、惠民工程,相對的擁有更多的財力保障。而電視節目高清化更多的是電視臺的“市場行為”。高清電視節目制作的成本必然高于普通電視節目,電視臺等節目制作機構必須自己解決“高清”盈利的問題。在目前,數字電視和高清節目盈利模式尚未明朗,盈利能力有待檢驗的背景下,國內電視產業缺乏高清內容的局面恐短期內難以破解。
彩電廠商大打藍光牌,百姓依托網絡看高清
一方面是國內為數眾多的用戶希望看到高清電視節目,另一方面是國內廣播電視高清內容的匱乏,兩者的矛盾最終壓在了彩電產業的終端廠商身上。這也成了09年“藍光”平板電視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國內彩電企業的藍光電視,主要是指通過平板電視內置的解碼芯片播放電視機USB接口上的存儲設備上的高清“內容”的功能。而這些高清內容可以來自于網絡下載或者消費者自己的DV錄像。據統計,目前互聯網上擁有大量付費或者免費的高清內容源和普通視頻電影內容源。充分利用網絡高清資源和消費者自制高清錄像,成為了當下彩電產品“欣賞高清”的最可行方案。
海信、TCL、創維等彩電企業在09年紛紛推出能夠上網,能夠直接解碼藍光品質的全高清視頻的平板電視不僅是對未來“3C”融合趨勢的把握,更是立足于為國內數億消費者解決當下的實際困難的創新。消費者選購了支持藍光功能的平板產品,就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上的豐富內容資源,藉此突破“高清電視無高清可看”的應用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