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現實3D立體顯示器對于大多數的人或許很陌生,但是早在100多年前就有立體的動畫產生,Sir Charles Wheatstone 在1833年就利用雙眼視差法在兩張手繪的草圖上創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組立體圖像,Wheatstone也是第一個利用像差原理作出立體鏡的人,后來 Sir David Brewster(1781-1868)也用兩個透鏡做了一個立體鏡prism stereoscope。不過他們兩個是利用兩部相機,模擬兩只眼睛的距離,在左眼位置拍一張照片,右眼位置再拍一張,如此拍出兩張照片之后,再用立體鏡,左右眼分別同時觀看。這類立體圖在雙眼融合前后形狀都一樣,只有深度的生動感不同。
從Wheatstone 在1833年就兩張手繪的草圖上創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組立體圖像并創造出mirror stereoscope以后。1854年,一個默默無聞、沒受過多少教育的商人George Swan Nottag在倫敦成立了第一個立體鏡公司之后,四年光景就賣出超過一百萬個立體鏡與各式漂亮的立體圖,而瞬間成了頗有財富名聲的人,這是第一次立體產品的大量商品化。
1858年Brewster的Lenticular stereoscope及繼而改善的Gruber的View-Master viewer(U.S. Patent No. 2189285 &2,511,334)、1891年Anderton首先提出可利用偏極光的特性作3D投影機(U.S. Patent No.542,321),照相術的發明又使得立體相片(Stereo Photograph)在十九世紀晚期大受歡迎,并且在1950年代有過風行一時的紅綠眼鏡(anaglyph)3D電影。足見3D立體顯示器在170年來受到不同時代人的喜好而不停的發展和成長。
電視機發明人John Baird則在1942年將立體相片搬上了他的早期電視屏幕。再過半個世紀,日本的SONY公司于1994年開始在市場上試售3D-TV,而同一時期在NHK也試圖推出立體的電視服務。
理想中的顯示器如同一扇窗,能跨越時空讓人身歷其境的感覺。具體而言,理想的立體顯示器以現在所能參考的依據,至少應該具有如同現今CRT一樣的單眼質量(包含分辨率、色彩等等),深度的表現可由無限遠至眼前,觀者不需要戴特殊的眼鏡,無觀者數的限制,當觀者移動時具有移動視差,并能提供足夠的視域且符合人因工程。但是以現在世界目前3D立體顯示器的技術現況而言,目前尚未有很好及全面性的解決方案,但每年都有新的3D立體顯示器不同型式出現,所以目前的架構只能根據使用的目的與需求去設計、評估,彼此間非常難比較其優劣,主要還是以其應用的市場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