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并非在下一代DVD標準上無所建樹,但選擇紅光技術的決策卻可能導致巨大的研發投入化為烏有。
2008年2月,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剛剛研制成功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 “下一代多功能光盤”NVD標準誕生還沒有幾天,東芝即宣布放棄HDDVD。
“剛剛得到的消息,我們已經被藍光打敗了。”該研究所一位工作人員沮喪地說。這項存儲容量達12GB,擁有包括盤片、伺服、光頭等關鍵技術在內的49項核心專利,集網絡下載、視頻錄放和碟機播放三大功能為一體的標準使用的也是紅光技術。
另一個呼聲曾一度很高的中國標準EVD和CHDVD也屬紅光陣營,且CHDVD即將推出產品上市。但中國電子商會秘書長陸刃波對此并不看好,認為它無法解決廉價碟機、片源問題——現在,中國已有的下一代DVD標準已成夾生飯。
步步高品牌部部長劉列告訴本報,該公司不考慮做EVD,市場不會太好。藍光DVD容量大,概念上老百姓更接受,更有發展,“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標準很難發展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有產業鏈成熟度、技術等問題外,內容源在海外也是重要因素——MP3賣得好是因為網絡資源多”。
萬利達市場部總經理吳啟楠也表示,根據市場調查公司的數據,EVD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很低,消費者接受度低,碟片也比較少。
藍光格式取勝的根本原因就是技術和強大的聯盟。單面25G、雙面50G容量比HDDVD的單面15G、雙面30G更受消費者青睞。藍光協會在京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本報,TDK(東電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曾展示過該公司200G的光盤產品。
邵正強指出,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容量大加盟廠商就多,內容商更愿意出藍光格式的電影DVD,消費者當然選擇電影碟片多的DVD機種,藍光碟機的份額增大,就更加促進好萊塢等內容商靠向藍光陣營,HDDVD陣營成員因此越來越少,最終導致一個標準的失敗。
其中,內容商的選擇至關重要,華納宣布全力支持藍光給了HDDVD陣營致命的一擊,是壓垮駱駝脊背的最后一根稻草。
由于EVD碟機很難推廣到國外,好萊塢電影制作成EVD格式的就少,這直接導致了EVD市場萎縮。公開資料顯示,EVD碟片專賣店已從700家減少到了200多家。
文劍屏認為,EVD在制定標準的初期比現在要好很多,但從標準的制定、聯盟的組成到后來在產品的推廣方面都沒能跟得上。作為一個過渡性產品,EVD如何在產業過渡和行業標準尚不確定的時候把產業化搞上去至關重要——到了更先進的技術已經發展成熟的時候,EVD就失去了機會。
而藍光派出了很多隊伍在全球公關,索尼等公司每年在中國花費很多時間精力在碟機廠商間游說。索尼從2005年開始推廣藍光DVD,在該公司PSP游戲機中內置了藍光光驅。事實上,索尼每賣出一臺藍光播放器就虧38美元。但它有效地搶占了市場,這場豪賭索尼贏了。盡管紅光陣營也在做推廣,卻往往是跟著藍光的腳步走,從時機到力度都輸了半拍。
事實上,中國的DVD碟機廠商并非不支持EVD,出口因素占了很大比重——中國碟機企業的真正目光是在海外市場,這就注定了他們必須更關注國際市場的選擇。用劉列的話說,消費者需要的是最好的、最成熟的產品,并不是企業非要采用哪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