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國內彩電市場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互聯網電視的誕生——自國內市場出現4C融合、三網(有線電視網、通信網、互聯網)融合的概念十年之后,在產品端廣電市場終于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十一黃金周市場,以網絡功能為主導的TCL P10系列彩電獲得了銷量“同比周增長超過12倍”的市場增幅,充分印證了這種新型產品的市場活力。
民族彩電競爭力之困
網絡電視的奇跡走紅“并非偶然”。消費產品市場一直是一個被消費者的“感受”牽著鼻子走的產業。以“眼見為實”為基本選購標準的消費者,對產品要求并不是工程師那種基于技術力量和性能參數的“理性概念”,而更像是藝術家創作作品所體驗到的各種“精神感受”那種“感性概念”。能上網、能下載電影、看網絡電視、能網上教育學習、能玩眾多的游戲……這些實實在在的功能就是網絡電視走紅的根本原因。
然而,如果只是意識到網絡電視的走紅源于“對上了”消費者的胃口則對彩電企業毫無益處。國內彩電產業一直因“大而不強”而備受詬病。傳統以價格競爭為核心的市場經營模式不能不說對不上消費者的胃口:價格更便宜肯定適合消費者的胃口。但是,這種經營方式之下形成的彩電產業卻擁有者巨大的內傷。
09年年中,京東方以100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其與松下合資的CRT彩管廠的全部股份。這家名松下彩色顯象管有限公司的企業截止2009年8月31日總資產4.3億元,總負債3.1億元,凈資產1.2億元,09年1-8月累計虧損7.46億,并已于09年4月實際停產。目前這家原有五千余工人的企業只留下了幾百人在做掃尾工作。
而同樣是這家被松下象扔“燙手山芋”一樣處理掉的公司,2005年還曾經投資1700萬元用于導入一向節水環保改造項目。此項目在2006年2月,被北京工業促進局授予“北京循環經濟先進企業”。同年3月,被中國投資協會評為“優質投資項目”。這個案例展示了一家以低成本制造為核心的企業如何在市場技術的逐漸進步下“變得一文不值”。
事實說明,低價格雖然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也是消費者需求的一部分,但是并不是企業競爭力的“全部”,甚至不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以蘋果的筆記本和手機產品為例,市場價格遠遠在同類產品之上,甚至溢價程度高達一倍以上,在國內沒有行貨產品的背景下,依然能夠“水貨大受歡迎”。
到底在企業的競爭過程中什么樣的實力是保值增值的,什么樣的東西是會貶值的必須成為任何一家企業的經營者,深入思考的問題。對于恰處轉型期間的國內彩電企業更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07年第二財季,在國內平板彩電市場獲得140%的銷量增長的同時,國內彩電品牌液晶等平板產品銷售的毛利居然降低到最低只有2%,部分企業凈利潤甚至陷入了虧損。而同時市場上銷量逐步下滑的CRT產品卻能保持8%以上的毛利水平,甚至一些新產品毛利高達20%以上。國內彩電產業普遍面臨高端產品虧損、低端產品盈利的“本末倒置”。
構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在平板電視上國內企業拿不出擁有競爭力的東西:主要材料全部靠采購、產品與外資品牌極度相似,因此只能以低價格迎合消費者。而低價格策略的結果則是“買一臺賠一臺,買得越多賠的越多”。彩電企業雖然獲得了競爭的份額,但是卻在競爭的本質:商業利益和企業的持續生存上陷入了巨大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