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促旺季,又是一個購買家電高峰時期。有不少朋友發來消息咨詢到底該如何選購合適的機型,但是筆者發現有一部分問題都集中的涉及到了平板電視的“倍速驅動”問題,說“如今很多電視產品都貼出了100Hz、120Hz、200Hz、甚至600Hz子場掃描等等技術指標來吸引顧客目光,到底什么是倍速技術?100Hz/120Hz/200Hz有什么區別?液晶電視的倍速驅動技術和等離子電視的子場掃描技術是一回事嘛?……”
所以筆者認為是時候跳出來為大家掃掃基礎盲了,也許由于條件限制不能向廠家科研人員對技術做非常深入透徹講解,但是以下的簡單的介紹至少能為你在購買電視產品時不被一些技術指標而忽悠的得暈頭轉向做點小小貢獻。
如今你只要步入家電賣場,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電視產品都會宣揚自己搭載了100Hz、200Hz、甚至更高參數的倍速驅動的技術,到底最早推出倍速驅動的產品是哪家?這個問題估計沒幾個人知道。據現有資料顯示,2006年11月,東芝發布了WL68C系列液晶電視,其中就搭載了“極光瞬影PAL100Hz”,也就是說這是第一款在中國登陸的倍速電視產品。在那之后索尼、夏普、三星、飛利浦、LG也跟進了對倍速驅動的建設,尤其是索尼,自從開發了Motionflow100Hz倍速技術之后,還不斷升級出Motionflow100Hz Pro、到今天主流的Motionflow200Hz驅動技術。
何為倍速驅動技術?其實我們可以認為它基于ME/MC技術的。所謂ME/MC,就是指運動預測/運動補償技術,簡單的說就是通過判斷前后圖像的區別,在其中插入過渡幀的技術。而之前曾經出現過的諸如插純黑色圖像幀或者復制幀的方法,由于效果的問題已經基本被淘汰。
目前國家對于倍速技術的命名還沒有統一的規范,因此在市場推廣的過程中,基本都是由各個廠家來各自命名。例如有的廠家會聲稱是200Hz四倍速驅動,有的廠家會聲稱是240Hz驅動,也有的廠家會聲稱是采用了120Hz+120Hz技術,因此才會給絕大多數消費者帶來煩惱。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100/120Hz、200Hz/240Hz的區別,這主要是為了適應不同的電視制式。在電視制式為50Hz的PAL制的地方,相應的二倍速/四倍速就需要達到100Hz/200Hz(包括歐洲大部和我國)。而在北美、日本等地,則是60Hz的NTSC制的天下,因此必須倍頻到120Hz/240Hz才能搞定。
因此對于我國的消費者而言,正常情況下平板電視應該是采用200Hz技術,如果說某一款電視具有240Hz技術,除非廠家特別說明可以對我國的PAL制電視信號自動識別和支持,否則只能在觀看N制片源時使用到這項技術,知道以上知識點對于一般用戶來說就已經足夠了。但是如果你是個用心的人,想對倍速技術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繼續往下看。
索尼Motionflow倍速技術詳解
由于近年來對于倍速驅動技術索尼是業內公認做的比較好的,所以今天筆者就拿索尼的Motionflow倍速技術做詳細的介紹。
2007年Motionflow 100Hz技術首次在索尼BRAVIA X300旗艦液晶電視上出現,時隔半年W380系列液晶電視也搭載了此項倍速技術,2008年年底Motionflow升級版本 Pro與Motionflow 200Hz兩種技術分別出現,這也是液晶電視世上首個四倍速驅動技術。
相對原本100Hz技術,經過對比兩幀畫面的運動矢量趨勢后,演算生成一幀新畫面插入到影片中以平滑圖像和減少拖影;而在Motionflow 200Hz技術中,則需要生成三幀新畫面進行插入,單純從新幀畫面的計算量上來看,已不是100Hz到200Hz的兩倍而是三倍!
另外在功能性方面,Motionflow 200Hz技術與100Hz技術相同,不僅支持從50Hz到200Hz(100Hz)與24Hz到192Hz(96Hz)兩種等比倍速演算,同時也支持從24Hz到200Hz(100Hz)的非等比的2:3 Pull Down演算。
Motionflow Pro技術與Motionflow 100Hz、Motionflow 200Hz之間的區別
Motionflow Pro技術相對Motionflow 200Hz(100Hz)技術則有些陌生吧?其實他們之間的關系非常簡單,Motionflow Pro是Motionflow 100Hz的功能加強版本,而Motionflow 200Hz則在Motionflow 100Hz處理演算能力上作為倍數級提升;Motionflow Pro的處理能力與Motionflow 100Hz相同,在功能上新增加了一種插黑模式的倍速技術,力求通過營造一定閃爍來體現電影膠片感。該技術之前多用于索尼的家用影院投影機中,考慮到本次索尼新發布的部分機型會采用到該技術,在此則作一些必要解釋。
在等比倍速與非等比倍速的處理方法中,三者基本相同,而Motionflow Pro技術所擁有的插黑技術由于普通意義上純粹插入黑畫面幀又有一些區別。索尼Motionflow Pro的插黑技術,會將兩種不同的黑畫面幀:低Gamma幀與高Gamma幀分別插入到影片中,以力求獲得更好的膠片及更自然的人眼影像殘留效果。
1.對應50Hz的訊源時:膠卷連續的A→B→C →D……四格,轉換后變成A→A→A→B→B→C→C→C→D→D……,即經過插黑處理之后就變成A→黑→A1→黑→A2→黑→B1→黑→B2→黑→C→黑→C1→黑→C2→黑→D1→黑→ D2→黑…的顯示,而不同的Gamma黑幀則表現為:A(低Gamma)→A(高Gamma)→A1(低Gamma)→A1(高Gamma)→B1(低Gamma)→ B1(高Gamma)→B2(低Gamma)→B2(高Gamma)→C(低Gamma)→C(高Gamma)……。
2.對應24Hz的訊源時:把訊源的A→B→C…(每畫面1/24秒),轉換成A→A1→A2→A3→B→B1→B2 →B3→C→C1→C2→C3…(每畫面1/96秒),經插黑后變成A→黑→A1→黑→B→黑→B1→黑→C…(每畫面1/96秒)的狀態,而不同的Gamma黑幀則表現為A(低Gamma)→A(高Gamma)→A1(低Gamma)→A1(高Gamma)→B(低Gamma)→B(高Gamma)→B1(低Gamma)→B1(高Gamma)→C(低Gamma)→C(高Gamma)…。!
“子場掃描”與“倍速驅動”技術的區別
經過上述的介紹之后,您是否對倍速驅動技術的基本原理有所了解了呢?
而對于等離子電視來說很多消費者會看到400Hz/480Hz/550Hz/600Hz子場掃描的標識,從數字上來看要比之前提到的液晶電視的100Hz/120Hz/200Hz/240Hz震撼很多,他們到底是不是同一個技術參數呢?
我們可以很明確的說“不是!”在去年全球等離子巨頭松下推出的2008年VIERA等離子產品線中,就出現了400/480Hz子場掃描技術的描述,而今年2009新品又出現了550Hz/600Hz,這也讓很多人將它和液晶的倍速驅動技術畫上了等號,但究其實質,松下的子場掃描技術和液晶電視的倍速驅動技術則有著天壤之別。
子場掃描技術是指顯示圖像時,驅動等離子面板時每秒鐘的電流脈沖次數。這是因為等離子電視是通過控制電流讓其像素結構中等離子體激發面板上的熒光粉發光,當脈沖電流的頻率增加后,相當于單位時間內圖像的刷新率也增加了,等離子的發光亮度等指標也會隨之提升。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等離子的400/480Hz子場掃描技術并沒有涉及到ME/MC技術,和液晶的倍速驅動技術并沒有任何可比性。但通過前文描述我們也能發現等離子的發光過程非常接近CRT顯像管電視,因此這也是等離子顯示動態圖像時不易產生拖尾的根本原因。
說到液晶電視的倍速驅動技術,筆者覺得有必要將目前主流電視品牌所涉及到的倍速產品羅列一下,集中匯總在一起一方面是比較直觀,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讓各位了解下目前各廠商對于倍速驅動技術的重視程度。
索尼——Motionflow100Hz:ZX1系列、WE5系列、W5500系列、V5500系列、V4800系列、W380系列、X300系列;Motionflow100Hz Pro:X4500系列;Motionflow200Hz:Z5599系列、Z5588系列、Z4500系列。
夏普——100/120Hz:RX1系列、GX50系列、GE50系列。
東芝——倍頻瞬映PAL 100Hz:ZV550系列、ZF500系列、WL68C系列。
飛利浦——銳騰高清200Hz:56PFL9954H/98(Cinema 21:9);高清100Hz:9000系列、7000系列。
三星——200Hz智能動感技術:750系列;100Hz智能動感技術:650系列、620系列。
LG——迅暢200Hz:LH50系列、LH45系列;100Hz:LG50系列。
松下(液晶電視)——倍速Plus100Hz:X15系列;倍速Plus:LZ800D系列;
松下等離子電視(子場掃描)——600Hz子場驅動:G10系列;550Hz子場驅動:X10系列、S10系列;480Hz子場驅動:PZ880系列、PZ800系列;400Hz子場驅動:PZ80系列、PV80系列、PV8系列。
康佳——雙120Hz+FHD S-IPS硬屏技術:i-sport08系列、i-sport68系列。
TCL——120Hz圖像倍頻處理技術:P10系列、X9系列。
創維——120Hz智能倍頻技術:55LED09液晶電視
海信——120Hz:TLM47P69GP液晶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