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彩電帝國的王者更迭
——什么能夠代表日本這個家電帝國在國內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呢?
對于筆者這樣年紀的人,生活中最離不開的恐怕就是彩色電視機了。從《一休哥》、《機器貓》到《圣斗士星矢》,這些屏幕影像構成了童年最快樂的時光。直至今天,如果家里面要買家電,問第一選擇是什么,我還是會回答:我們需要一臺電視機。
僅從市場規模來看,冰箱、洗衣機、空調,白色家電三大件,每類每年的銷量不過四五百萬臺。即便是三者的總和也不能和目前彩電每年國內市場接近三千萬臺的數量相提并論。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誰家里能少得了彩電呢?即便是在北京臨時工作的人們,筆者也常常見到許多人為三四個月的工作時間花上三百塊錢買上臺二手的電視機,作為日常生活的最基本娛樂項目:如果換成空調、冰箱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
正是彩電這種對于人們的生活,尤其是生活中有關“快樂”的那一部分的巨大影響,使得彩電成為代表日本家電帝國形象的產品。而伴隨著彩電產品的普及和更新換代,也造就了一批深受國人喜愛的日本“名牌”,以及這些名牌的國內崇拜者。
從九十年代松下的大尺寸CRT電視“畫王”,到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索尼的純平面CRT電視“特麗瓏”,再到今天市場上的夏普“液晶”,這種日本彩電的神話依然在持續演義。只不過今天的主角換了:昔日的松下在國內市場已經漸漸勢微,淪為二流品牌;索尼的彩電王者地位也讓位于了夏普,甚至在液晶面板資源上索尼還得求助于夏普的支持。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其意思是說興亡更迭轉換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這樣的宿命似乎也出現在了日系彩電產業的領頭羊身上。
當九十年代末松下還在為“畫王”彩電的巨大銷量而沾沾自喜的時候,來自于本土的價格戰與來自于索尼的純平面高端策略將其徹底絞殺。當索尼還在醉心于特麗瓏的出色畫質與巨額利潤——比如一臺三十四英寸的CRT電視賣到一萬多元甚至更多,而今天市場同類型的產品只不過三千元——并把FED的完美畫質作為CRT產品終極替代者的時候,夏普卻用事實證明了自己液晶戰略的正確。
從九十年代末期開始,夏普不斷刷新液晶電視機的畫面尺寸,從十幾英寸、二十幾英寸、三十英寸,直到04年推出45英寸液晶電視,打破液晶電視和等離子電視的畫面尺寸界限;06年推出65英寸液晶產品,07年推出108英寸液晶電視,在最大尺寸上液晶產品首次獲得超越等離子產品的優勢……夏普就像搭積木一樣飛快的構造起自己的“夢想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