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時間多達15次的大幅降價,令外資平板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從25%迅速反攻到一線市場的80%。中怡康市場研究公司市場總監彭煜認為,“這是繼中國手機2004年遭遇‘滑鐵盧’后,擺在國內彩電廠商面前最為嚴峻的挑戰。”
“這是一場針對中國彩電產業的陰謀戰爭,外資品牌依靠其對產業鏈條上游的壟斷的優勢,正在變相對中國實施傾銷政策,目的是徹底打跨中國的彩電產業。”一中國彩電企業老總表示。對此,有專家建議,國產彩電應收集充分證據,對外資平板提出“反傾銷調查”。
中國彩電地位邊緣化
中國的彩電產業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雖然過去兩年中國的彩電企業,如TCL、創維、長虹等開始調整銷售渠道和架構,并且對管理層安排復雜的股權激勵,同時開始在產品研發和設計及在應用技術和整合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這些措施似乎收效甚微。
國產品牌也開始嘗試向平板電視的上游拓展,如TCL、創維、康佳、海信等企業向液晶模組領域的滲透,長虹也孤注一擲地投資8億美元押寶等離子屏等等。然而,這些項目中最快的長虹的等離子屏一期項目也要今年10月底才能投產,而且在外資巨頭主導的面板生產線快速升級中,中國企業始終處于慢一拍的狀態,而且在外資巨頭壟斷面板核心技術的情況下,國內企業短期內要解決國內高世代液晶屏生產線的短板不太現實。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彩電企業基本要面臨滅頂之災。即使有國產品牌能在外資品牌的圍剿中有可能活下來,但是從長遠來看,如果外資傾銷和壟斷上游的產業環境不變,這些品牌在未來的產業競爭中仍會處于明顯的劣勢。
業內分析,中國本土彩電市場的整體銷售額每年超過1000億元,中國品牌目前只占據了50%的市場份額,而且每年還要向外資面板巨頭采購超過300億元的面板,顯然在全球平板電視產業鏈中,中國企業的地位正在日趨邊緣化,這些都來自于日韓品牌的產業陰謀,要讓命運多舛的中國彩電產業贏得扭轉戰局的機會,針對外資平板陰謀的反傾銷和反壟斷調查勢在必行。
應提請反傾銷調查針對日、韓平板的聯合傾銷和壟斷上游資源的行為,東方證券分析師陳剛表示:“日韓企業此前保護本土市場的做法是值得中國企業學習的,中國企業應該學會使用反傾銷、反壟斷的武器。”
據悉,日本為了保護本國的產業都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頒布了《海關和關稅法》、《反傾銷和反補貼命令》、《關于反傾銷及反補貼程序的說明》;韓國在1963年也頒發了《關稅法》,并根據這些法律發起了很多起旨在保護本國產業的反傾銷調查。
日本彩電巨頭為了將中國同行排擠出美國市場甚至在幕后操縱了2004年美國彩電反傾銷案。據悉,正是在索尼、東芝等日本企業的背后支持下,2004年美國的五河公司向美國商務部門提起了針對中國彩電企業的反傾銷訴訟,隨后美國商務部2004年5月作出了中國企業存在傾銷的裁定,美國當時的彩電產業已經幾乎為零。
此外,外資平板企業在液晶面板等上游核心部件的壟斷地位,2007年在美國、歐洲都出現了針對LGD、夏普等巨頭的反壟斷調查,這也給身受日韓面板壟斷之害的中國彩電企業提供了出路。陳剛表示,“對于這些液晶面板巨頭的壟斷地位,中國的平板電視產業不僅好像是脖子被對手卡住了,而且其技術封鎖也增加了中國企業向上游進軍的難度,顯然中國相關部門也應該針對這些行為發起相關的反壟斷調查,相關的法律也需要盡快完善。”
Display search深圳代表處市場總監張兵也表示,“中國彩電企業過去遭遇了太多的反傾銷,如今到我們的彩電產業受到日韓企業的實質性侵害后,中國的彩電企業應該站出來搜集外資品牌聯合傾銷的相關證據,并向商務部等有關部門申請對外資品牌發起反傾銷調查。”
盡管本土品牌呼吁反傾銷,但是真正“反傾銷”起來卻困難重重。復旦大學法學教授馬忠法表示,反傾銷實用于國際間貿易,但是現在這種外資品牌在中國都設有法人機構,產品也是在中國生產的,并不適合反傾銷法。馬忠法表示,如果外資品牌確實是低于成本在銷售,那么本土品牌可以用不正當競爭法起訴。
新聞背景
外資平板涉嫌低價傾銷
日前有媒體報道,外資平板在中國市場有低價傾銷的嫌疑。報道稱,某韓國平板企業一款40英寸液晶電視從今年5月初的最低報價5990元來看,其40英寸液晶面板的價格應該在530美元,而液晶屏只占液晶電視成本的50%-60%左右,顯然這款40英寸液晶電視是低于成本銷售的。
而且,目前不少外資平板產品在中國的銷售價格要低于其在日本、美國等地的銷售價格。數據顯示,今年5月前某日資平板企業其主流的40英寸、46英寸全高清液晶電視在美國市場的銷售價格為1199美元和1599美元,而且在美國購買還需要交3%-9%的消費稅,然而今年元旦其同型號(40英寸)的產品在中國的銷售價格也就折合在850美元。
按照WTO有關“傾銷”的定義,外資平板在中國采取的靈活價格策略一方面起到了搶奪市場份額的效果,同時也讓剛剛起步的中國主流彩電廠商平板電視業務都出現了虧損,整體份額大幅下降,從這一角度來看,傾銷“紅線”已經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