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艱難地與外資平板117373 品牌打成了“平手”后,國產平板的產業危機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近來諸如“北京國美中外平板的銷售額比例為1:9”、“一級市場外資平板銷售額份額超過70%”、“順電、沃爾瑪山姆店封殺國產平板”之類的不利于國產平板的統計數據和事件不斷出現,繼國產手機淪陷后,國產平板也開始陷入了行業性生存危機。
對此TCL多媒體副總裁、中國業務中心總經理韓青告訴記者,“從成本優勢、人力資源和巨大的內需市場來看,中國比日、韓更可能成為全球消費電子產業基地,但這需要企業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失落主渠道
與國產手機從2003年開始潰敗的境況驚人相似——國產平板的份額下降也是從渠道開始的,在短短的兩年時間他們失去了家電大連鎖等主流渠道的支持。
在平板電視剛剛開始放量的2004年,國產平板是中國市場“價格戰”的主角,國產品牌液晶電視價格一年下降40%以上,是各大家電賣場當之無愧的明星產品。然而連續兩年的大幅度降價,很快使國產平板付出了虧損的代價,隨之喪失的是操縱行業價格杠桿的能力。
2006年開始,外資平板依靠對上游核心部件的價格控制和技術封鎖,采取“后發制人”的戰術搶奪市場。目前,外資平板在家電大賣場的銷售占比已占到6成以上,索尼、三星更成為了國美、蘇寧的前五大供應商,外資品牌在很多門店中占據了最好的銷售資源。
隨著國美蘇寧“渠道下沉”——向三四級市場滲透,國產平板此前在這些市場的渠道優勢也將不再明顯,為此,平板廠家呼吁,國內主流家電渠道應多扶持土品牌。事實上,國際上擔當起保護本土品牌功能的渠道連鎖不乏先例——在日本的小島、山本電器等賣場基本上看不到三星、LG的身影,而在韓國的賣場也基本上沒有索尼等日本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