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液晶電視的100Hz/120Hz倍頻插幀技術,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聯想到CRT時代的變頻彩電。雖然兩者同樣是提高顯示刷新頻率,但訴求的目的卻大不相同。
CRT彩電變頻技術的目的是消除畫面閃爍,保護眼睛。CRT的成象原理是依靠電子束高速撞擊屏幕上的熒光粉形成亮點,各像素單元的熒光粉只在受到電子束的撞擊下才會發光,在電子束離開后,其亮度便逐漸下降,直到電子束在下一個周期重新撞擊才再次發光,所以各像素始終會有周而復始的亮-暗-亮的閃爍感。
由此而應用的CRT變頻技術,通過把模擬電視信號數字化,將整幅畫面分解為像素暫存起來,然后通過數字圖象處理技術,對存儲的畫面間對應的像素進行插補運算,生成插入畫面對活動圖象進行運動補償,增加每秒鐘顯示的場圖次數(PAL制1秒鐘內掃描50場圖像提升至100場圖、即100Hz,NTSC達到120Hz),以減弱閃爍感。同時也可以在每幅畫面中進行像素的插補,使得畫面更加細膩。
液晶電視的100Hz/120Hz技術主要用以提高刷新頻率,使圖像顯示更流暢自然,消除動畫拖尾。所謂刷新頻率,簡單地說就是屏幕每秒鐘畫面被刷新的次數,也就是每秒能顯示多少幅圖像。譬如電影,一副接一副的畫面變換,就是刷新,每秒鐘畫面更新次數就是刷新頻率。根據人眼睛的視覺停留效應,當畫面刷新頻率達到一定次數,前一副畫面留在大腦中的印象還沒消失,后一副畫面就緊接著上來了,且兩副畫面間的差別幾乎感覺不出來,就能騙過人的眼睛,把一副一副連貫的靜止畫面看成是連續的動作。如果一個動作由24張畫面完成還不夠流暢、不夠自然的話,那么把這個動作增加到48張,看上去可能就栩栩如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