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對上游核心技術的缺失,國產平板,特別是液晶電視的市場份額多年來一直受到國外品牌來自技術、價格方面的威脅,唯有掌握上游技術才能實現國產彩電的突圍。海信憑借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先后涉足芯片、液晶模組建設,為民族彩電廠商探索出一條突圍之路。
進入平板時代,國產平板面臨國外品牌上游產業鏈的競爭
隨著平板電視的普及,家庭電視進入了平板時代。正是看中了中國平板電視市場這塊“肥肉”,
眾多國外品牌紛紛進軍中國市場。
外資廠商依靠多年積累的技術實力,憑借對上游產業鏈的壟斷,在價格上不斷打壓國產品牌,用價格戰沖擊國內品牌的市場份額。
苦于上游產業鏈的缺失,國產平板電視的利潤空間幾乎已經降到了最低,國產平板廠商的生存和發展都受到了較為嚴重的威脅。
建立完整的產業鏈,是中國彩電廠家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面板成為平板競爭的關鍵環節
根據Displaysearch的數字顯示,全球平板電視市場07年達到8千多萬臺,2008年有望突破1億臺,其中液晶電視占據了巨大的份額。
在傳統CRT時代,顯示器部分占電視整機成本的比重為40%,而液晶時代液晶模組(含驅動電路)占整機成本比例高達80%。液晶模組是將液晶顯示器件、連接件、集成電路、PCB線路板、背光源、結構件裝配在一起的顯示組件,簡單的講,模組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液晶顯示屏或液晶面板。作為液晶電視中最核心的器件,液晶模組加上機芯、外殼、電源等就可以組裝成液晶電視整機。
目前,全球平板電視前幾大廠商(如三星、LG等)都整合了上游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可確保面板供應,對其市場終端推廣提供了巨大支持。如果國產品牌只局限于整機制造這個環節,增加值低,利潤微薄,就失去了60%-70%的話語權。
由此可見,目前平板電視競爭的關鍵環節就是液晶面板與模組的生產,即對上游產業鏈的控制權。
海信力推液晶模組建設,獲得產業鏈更大話語權
作為國內知名平板電視廠商,海信對這一點更是有著深刻的理解。2007年9月19日,中國彩電業第一條液晶模組生產線在海信信息產業園正式投產,由此,中國液晶電視模組幾乎全部依賴國外品牌的現狀被徹底打破。
根據海信興建模組的戰略規劃,從2007年到2009年,海信計劃投資7億元人民幣分三步完成五條模組生產線的建設。預計到2009年,海信電視液晶模組年產能將達到300萬片。
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說,和當年海信決心自主開發芯片一樣,海信決定做好模組產業,希望通過對芯片和模組這兩個電視核心部分的掌握,優化產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力圖改變中國彩電業的現狀,迅速提升海信在全球行業的競爭力。
作為國內平板廠商的代表,海信進軍上游產業鏈有其里程碑式的意義。國內平板企業投產液晶模組,不僅能夠解決面板供應緊張、受制于人的現狀,并且能夠極大地提升本土平板電視的核心競爭力。不僅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成本控制機會,提升了企業的盈利能力,更為國內平板制造商產品差異化發展創造了條件。
通過液晶模組的投產,海信不斷向上游產業鏈拓展,從而增加了其在終端市場的話語權。但要,想完全擺脫上游限制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其中的關鍵因素依然是液晶面板業的發展。
依托研發和創新實力,海信力保平板龍頭地位
成立于1994年的海信集團公司,擁有強大的自主研發和創新實力。擁有國內一流的國家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2500多名研發人員。目前,海信已在中國、美國、荷蘭、南非等全球七個地區設立了研發中心。海信每年將收入的5%投入研發,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技術研發體系,每年都有100多個數字電視新產品問世。
2005年6月26日,海信自主研制的高清晰、高畫質數字視頻媒體處理芯片“信芯”的批量推出,徹底打破了自中國生產彩電以來核心芯片一直被國外壟斷的歷史。2007年9月19日,中國彩電行業第一條液晶模組生產線在海信建成投產,中國液晶電視模組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的現狀被徹底打破。
數據顯示,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海信電視在總銷量、銷售額上一直保持領先。2006年,海信平板電視的銷售量和銷售額占有率分別以13%和11.3%高居中國市場的第一位,這是海信從2004年下半年以來連續23個月占據著中國平板電視市場的龍頭地位。截至2007年,海信平板電視(包括液晶和等離子)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連續四年高居中國市場的第一位。在海外市場,海信平板電視已經成為歐美市場沃爾瑪、百思買等大連鎖機構的重要采購對象。
正如海信所言,創新就是生活。依托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和創新實力,海信已經走在了國內平板廠商的最前端。而海信也在這場核心技術的競爭中獲益匪淺,毫無疑問,海信坐穩了國內平板電視的龍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