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江澤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高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教育在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特別是由教師單向灌輸知識,以考試分數為徇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以通訊過于劃一呆板的教育教學制度。"
江澤民同志的講話深刻指出了我國教育在國際國內大環境、大趨勢中所戶負的重任。同時強調指出了傳統教育理論中的某些教育觀念、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教學制度必須改革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在現代住處社會中,飛速發展的住處技術已為這種變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事實上,現代教育技術正是建立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基礎之上的,其中多媒體技術和遠程教育技術則是這一時期現代教育技術的兩大熱門課題,它們的目標之一,則是為學校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科研活動提供住處化的教學環境。
二、 多媒體閉路教學系統功能
多媒體閉路教學系統是傳統的輔助教學系統,各所學校在多年的教學活動中都積累下了大量寶貴的教學資料,而且大多以錄象帶為主要的存儲媒體。這就決定了多媒體閉路教學系統在現今的學校中的重要地位。
2.1多媒體閉路教學系統實現目標
本系統是針對各所學校接收衛星和開路播放的電視教學節目和學校自辦的教學節目而設計的。它可以實現穩定、可靠的多媒體閉路節目在多媒體閉路教學系統內的接收和播放;實現多路節目源的遠程遙控;實現多路節目的直播和錄播;實現和多媒體視訊系統的連接,根據需要將任意一路信號切換到電視上。
2.2多媒體閉路教學系統的技術特點
本系統是基于傳統的閉路技術,結合當今的多媒體計算機技術,視訊技術,具有以下特點:
l 技術先進:采用先進的無人職守的雙向閉路技術,實現教師在本地閉路教學點直接控制中心機房的錄象機和VCD機,實現播放、暫停、快進、回退等功能。
l 功能完善:作為多媒體閉路教學系統,它不僅有閉路系統原有的功能,同時溶入計算機技術,實現了閉路電視的雙向控制,結合校園視訊技術,實現閉路系統的直播和轉播及在閉路系統范圍內的交互式的視訊會議的功能。
l 易于使用:本系統的采用的是電器化的設計思想,操作簡單,使用方便。
l 運行穩定:閉路系統是一套很成熟的技術,運行很穩定并且管理和維護起來都十分方便簡潔。
2.3多媒體閉路教學系統目標
l 接收來自衛星和開路信號播放的教學或其他節目,實時廣播到各個閉路電視接收點上(教室和辦公室)。
l 直接播放教學錄象節目到各個閉路電視接收點上。
l 對優秀節目進行錄象,作為教學資源庫的一部分。
l 閉路電視無人職守下的雙向控制。
l 組建校園電視臺,完成校園電視節目對各個閉路電視監控點的直播和轉播。
l 和多媒體視訊系統結合,實現優秀本校教學課在閉路系統內對各個閉路電視監控點的直播和轉播。
2.3.1衛星和開路信號的接收系統
針對學校的需求我們列出目前中國地區可接收的國內衛星節目如下:(根據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選用不同直徑的衛星接收天線)
1)接收亞太1A衛星電視節目:(模擬衛星節目)
中國中央教育一臺 PAL制式
中國中央教育二臺 PAL制式
山東教育臺 PAL制式
中國中央一臺 PAL制式
浙江臺 PAL制式
山東臺 PAL制式
貴州臺 PAL制式
四川臺 PAL制式
2)接收亞洲一號衛星節目(模擬衛星節目)
衛視體育臺 Star Sports NTSC制式
衛視音樂臺 Channel V NTSC制式
鳳凰衛視 Phoenix Chinese NTSC制式
3)接收亞洲二號衛星節目(數字衛星節目)
北京臺 MPEG-2制式
中國中央三臺 MPEG-2制式 加密頻道
中國中央四臺 MPEG-2制式 加密頻道
中國中央五臺 MPEG-2制式 加密頻道
中國中央六臺 加密頻道
中國中央七臺 加密頻道
中國中央八臺 加密頻道
4)接收當地電視發射塔開路信號:
中國中央一臺 PAL制式
中國中央二臺 PAL制式
及其他本地電視臺。
加密頻道節目的接收需用專用的解調器接收,并且每年定期交納收視費。根據學校的不同情況可以減少或增加國內外的節目。
2.3.2自辦閉路電視系統
該系統是為了實現學校內部的閉路電視教學而設計的,采用錄象機和VCD
影碟機實現各個接收點的錄象帶和VCD光盤的教學。該系統可以設置多個預選頻道,通過系統配置的錄象機和VCD影碟機同時播放多套自辦教學閉路節目。
2.3.3閉路雙向控制教學系統
閉路雙向控制系統是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工作效率,課堂教學互動能力和
教師對遠程教學的主動性而推出的新興實用的技術系統。本系統使得傳統的閉路教學系統進一步得到完善,使用該系統將真正發揮閉路教學設備的功能和作用。
閉路雙向控制系統可以實現教師在教室內對閉路中心控制室的錄象機、
VCD、計算機、視頻展臺等播出設備進行遠程控制,將其播放的音像內容在本教室內的電視機上顯示出來。系統具備衛星電視、有線電視節目的播出等功能,以便更好的配合課堂教學課程,提高教學質量。
同時閉路雙向控制系統多個接收源(教室)對不同節目源的同時控制,及
一個接收源對多個播放源的切換控制。它可使多種教學信息根據教學需要在校園內靈活、方便、高效的傳輸,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系統設備資源,很好的解決了以往排課的申請沖突和設備閑置的矛盾,對改善和促進教學管理和課時的協調工作起了巨大的作用。
閉路雙向控制教學系統特點:
節目豐富:播放媒體可以為錄象機、影碟機、教學微機、視頻展示臺、衛星電視,有線電視節目等。
遙控播放:教師僅須在教室內持一個無線遙控器或遙控鍵盤,即可控制主控室內指定節目源設備的動作或多媒 體計算機。
功能實現:系統全套設備實行集中管理,分散控制。所有主控器、節目源等均設在主控室,而教師可在任意終 端教室進行操作。
容量充足:教室容量為32個,可擴展為128個。系統能夠同時控制16臺播放設備,可擴展為64臺播放設備。
為您著想:充分利用學校原來具備的放錄設備,不挑剔品牌,為您節省開支。
電腦排課:主控軟件具備獨特的電腦排課功能,容量多達一周,使電教教學管理輕而易舉。
安全嚴密:系統配置登錄口令保護功能,只有授權用戶能夠改變課程設置。
全智能化:系統無須用戶干預,即可自動按照課表給班級授予節目源設備控制權。
得心應手:采用專用傳輸方式,徹底解決遙控鍵盤、鼠標操作多媒體微機時操作結果滯后的問題,真正做到遙 控操作微機。
教室選通:教室內可對主控室內的16(套)不同播放設備任意選擇,并在選通后具有占優權。
主控查詢:利用主控室主控軟件可查詢各終端教室的工作情況,并可具體查詢節目源設備的占用情況。
2.4閉路電視系統硬件構成
2.4.1衛星和開路信號的接收系統
根據對工程的項目分析,本項目規模屬中小型系統,所以選用性能價格比高工作穩定可靠的進口鄰頻前端設備:
A、鄰頻調制器:
可接收標準視頻信號,如攝像機,放像機,衛星接收機等。提供高質量的輸出信號,可應用與MATV、SMATV、CATV等。帶外噪聲小、穩定、純中頻處理和三塊聲表面波濾波器處理。射頻和中頻采用PLL技術,頻率穩定性和準確度高。
B、解調器:
開路信號/有線電視兼容;頻道顯示,連續可調;深度AGC/AFC控制功能;視/音頻輸出電平連續可調;長時間工作穩定可靠;
C、混合器:
多路、多種信號的混合;長時間工作信號穩定可靠;性能/價格比高。
D、廣播檔衛星接收機:
長時間工作穩定可靠,C/KU波段兼容;中頻帶寬連續可調,有效抑制微波干擾;捷變式數碼調諧,工程專用,避免誤操作。接收國內外加密頻道節目,需根據所選頻道購置專用的衛星接收機。
2.4.2自辦閉路電視系統及雙向控制系統
自辦閉路電視系統的構成:
采用國產的錄像機、VCD機,實現學校優秀教學節目的播放。
閉路電視雙向控制系統的構成:
a) 多媒體智能雙向控制主機:閉路雙向控制教學系統的核心設備,它連接著主控多媒體計算機、各教室的智能終端盒和所有的節目源播出設備。用戶利用多媒體主控計算機上的控制軟件,將使用媒體播放設備的班級和作息時間排好課程表,則各個班級就可用遙控器控制課程表中所排的當前設備,使之發送的音像資料通過本教室的電視機播放出來,從而達到輔助教學的目的。
b) 多媒體智能雙向終端控制器:閉路雙向控制教學系統的重要組成元素。它安裝在每一個終端教室,連接著控制中心的多媒體智能雙向控制器,用戶在教室內通過無線遙控設備完成對控制中心內多種可控媒體信號源的選擇和操作,就能方便地結合多媒體資料進行課堂授課和通過特殊設備觀看實驗教學和實物教學。 閉路電視雙向控制系統還可以對實物展臺、多媒體計算機實現遠程的控制, 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
2.5多媒體閉路教學系統教學點的分布
整個多媒體閉路教學系統教學點共計32個,分布在教學樓(30個教室),實驗樓(2個教室)。
多媒體閉路教學系統的視頻信號在敷設時采用傳統的總線型與星型相結合的方式,連接起每一個教學點。
在控制信號方面將采用數字信號的方式進行傳輸,取代傳統控制信號線的是五類非屏蔽雙絞線。
在教學樓內采用星型與總線型相結合的布線方式,連接貫穿多媒體閉路教學系統的教學點,匯總于教學樓內的分支設備室,并最終連接至雙向閉路教學系統主控室,長度如果超過200米時,將額外增加設備,通過二級設備的互連達到更遠距離傳輸。
主控室內的多媒體智能雙向控制主機通過雙絞線連接教室內的多媒體智能雙向終端控制器,實現遠程的雙向控制。
多媒體閉路教學系統總控室位于科技樓六樓。
在布線時,考慮到學校今后的計算機網絡的發展規劃,如一期在布線時不加以統籌的考慮,在二期工程實施時,將帶來很多煩瑣的問題。
因而在本期閉路系統布線時將計算機網線一同敷設,計算機網線將以星型方式集中于分支建筑物的配線間,在通過骨干光纖連接至主設備間。
骨干光纖將在二期項目實施過程中敷設。
滿足今后計算機網絡骨干1000M,100M交換到桌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