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航: 分頁瀏覽 | 全文瀏覽
分辨率的歷史問題
專家們分析:CRT難以提高分辨的重要原因在于顯像管本身結構的限制,如果要完全顯示1920的圖像,需要1920條垂直的柵條,或發光點,這就要求有足夠小的粉截距或柵距,這一點是任何一臺顯像管電視機都做不到的。2005年底淡出市場的SONY HR36M90是一款被發燒友譽為“機皇”的代表產品,它的超細柵距甚至被認為是高清CRT中的巔峰之作,可柵條數量不會超過1560個,距離1920的數字還有一定距離。這也很難埋怨CRT的性能太差,本身在設計與制定標準時就沒有準備用來全部顯示1920×1080的圖像。
如果說CRT難上高清是原理的問題,那么等離子當前被LCD壓制就可以歸結為歷史與技術的原因。因為等離子的點距很難做小,一般是LCD的兩倍。意義是,同尺寸的LCD分辨率可以做到等離子的兩倍。因此在成本相對便宜的小尺寸電視上更易實現1080P。2007年5月25日,第十屆科博會上松下展出了最小的1080p全高清等離子電視——42英寸,此時,賣場里的普遍數字還是65英寸。
而兩年前,賣場里就能夠買到37英寸的1080P液晶電視了。當時,等離子電視甚至沒有一個統一的分辨率,除了852×480、1024×768、1024×1024外,甚至還有1280×1024,1280×1280。都不是16:9的縱橫比例或電腦的標準分辨率。直到今天,才逐漸統一為液晶電視的標準分辨率1366×768與1920×1080。在這個問題上,最占優勢的液晶電視也并不完美。困擾來自于“點對點”特性,如果面板最佳分辨率為1920×1080,即符合1080P標準。輸入信號就要一點不差,即便是1920×1079,也會造成字體在垂直方向上模糊與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