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電視的片源,只是現實問題中的冰山一角。無奈的現狀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走入復雜的采購陷阱中,分辨率問題是最明顯的一環。
2006年6月《第一財經日報》借由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和賽諾市場研究公司聯合發布的《2006年中國等離子電視市場白皮書》揭露當時賣場中42英寸等離子無一高清的現狀,將矛盾推上頂峰。《白皮書》認為,當時市面上的42英寸等離子電視分辨率主要為1024×1024、1024×768或者852×480,均不符合國家標準,所以不能被稱為高清產品。與此類似的問題還嚴重地發生在CRT電視機身上,雖然這一類型最高端產品的畫面效果至今都受到發燒友的熱捧,但主流產品分辨率的標注多半為1024×768,實際測試很多也只能上到640×480而已。如果深究物理分辨率,很多號稱兼容1080P的等離子也禁不住考驗,以松下42PA60C為例,物理分辨率只有852×480,不符合高清要求。
所謂兼容,是指42PA60C可以接收1920×1080i的信號,并通過軟件算法處理成1920×1080P的格式,只是無法顯示而已,消費者最終看到的還是852×480。這種文字游戲曾經猖獗一時。如果說這還不算什么,那么銷售口中噴薄而出的技術詞匯更讓人如墜云霧, 倘若你試圖在互聯網上尋找答案, 多半會被各種說法淹沒: 購買高清電視會不得不接觸到720P、1080i和1080P三種名詞, 首先讓人不解的就是i 與P的意義。平板電視的隔行與逐行有意義嗎?
這是大部分深究細節的消費者心中最原始的疑問。事實上, i 與P 只是上世紀9 0 年代美國高清標準制定初時的遺留問題,當時CRT電視機還方興未艾。但平板電視時代,i與P并無區別,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高清攝像機依然保留了逐行與隔行兩種拍攝模式。關于前者,世界范圍內甚至統一了場頻, 采用了1080/24P的標準,甚至成為了數字電影攝像機的標準,比如著名的《星戰前傳》用1080/24P攝像機拍攝。而很多高清電視劇,如《大宅門》也是用1080/24P拍攝的。混亂的賣場稱謂方式,讓人如丈二和尚般摸不到頭腦。根據我國2006年頒布的《數字電視接收設備-顯示器標準》,等離子電視、液晶電視、液晶背投電視、CRT背投電視等要想被認定為高清數字電視,至少必須滿足清晰度達到720線以上;CRT數字電視要想被認定為高清電視,清晰度必須達到620線以上。
因此目前市場里常見的物理分辨率1366×768,1280×720甚至1024×768都可以算作720P。對于高清節目,720P、1080i和1080P是分辨率與隔/逐行掃描的不同,對于平板電視,只是分辨率的不同,無論液晶還是等離子,全部是以逐行方式顯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