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紛紛發力上游無論對行業還是對企業來說,都是一種積極的行為。不過如何讓這種扎堆變得實際又有效則是我們應該深究的問題。因為在此之前,就有不少中國企業在上游領域動過念頭,不過最終卻因技術、資金、人才的短缺而半途而廢。
而對于中國企業如何合理、有效地自救,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婁勤儉今年在公開場合也多次對彩電業如何發展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涉足上游面板制造發表主管部門的看法。
在今年4月舉辦的“國美全球家電論壇”上,婁勤儉明確表示出他對彩電產業特別是平板電視未來發展的擔憂,并指出中國企業要擺脫“只賺數字不賺錢”的尷尬,要重視自主創新,重視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與應用。
兩個月后的電子信息百強會議上,婁勤儉提出,中國彩電企業要堅持依靠科技創新帶動產業結構升級。而在不久前的LCoS光學引擎量產現場,婁勤儉再次提出,要集中優勢力量建立新型平板顯示產業群,要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
不僅如此,作為行業主管部門的領導,婁勤儉也曾保證信息產業部除在技術、政策方面將給予支持外,還將積極呼吁相關部委、金融機構、地方政府給予彩電企業資金支持。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告訴記者,目前中國企業發展平板電視主要有四個瓶頸,一是不掌控上游技術;二是沒有關鍵人才;三是缺乏資金;四是缺乏配套產業氛圍。
而據了解,目前信息產業部正在聚集優勢力量建立平板電視產業配套群,而技術、人才等問題都可以通過資金來緩解。“當初CRT產業布局時,政府投資了150億美元。如今建設一條第六代液晶屏生產線需要190億元,中國沒一家彩電企業能獨自承擔。只有政府再次介入平板電視產業,中國彩電才會出現轉機。”創維集團副總裁楊東文這樣建議。
不過負擔全部轉嫁給政府也并不現實,據了解,有關部門正醞釀引入國際風險投資來注入中國彩電業,在無其他更好方法前,這種方式對中國彩電業二次騰飛或許真能奏效。
創維董事局主席張學斌告訴記者,現在是產業的迷茫時期,平板電視也沒有找到好的贏利模式,彩電企業在平板、數字技術帶來的全行業的變革中必須尋求新的突破才能生存和發展。未來5~10年,當技術融合后,將派生出新的產業,現在著手考慮對中國企業來說,先認定好發展方向,或許是不錯的機會。
海爾喻子達認為,中外品牌的對決是挑戰更是機遇,中國彩電企業通過近10年的平板發展已經積累、沉淀了自己在全球的一些競爭優勢,在未來競爭中,中國彩電企業一定要找準發展的方向。
記者前段時間就彩管企業如何轉型的話題采訪中國彩管協會秘書長楊國鈞的時候,他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從CRT向平板轉型過程中,找準方向遠比方法更為重要。同樣,這句話用在目前面臨困境的中國彩電整機企業身上也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