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論上講,組建由國內主要彩電企業參與的彩電“專利池”,可以吸收國內各主要彩電企業的現有專利,吸納對行業、市場有價值的第三方專利,整合技術資源,形成整體優勢,加強國內各主要彩電企業的競爭力。但是,“專利池”能否成功建設和運行,關鍵還要有一套清晰、有效的機制保障。北京大學產業經濟學博士后劉斌舉例說,一項技術的研發投入、成果使用如果在一個公司內部來說,不存在什么問題,但如果發生在這個由多家公司聯合組成的“池子”里,要做到科學、公正地分攤和分享,就需要有完善、科學的制度去保證。
郝亞斌認為,彩電行業知識產權涉及面廣,影響深遠,擺在中彩聯面前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對國內外彩電專利技術進行系統的研究分析,對行業專利技術資料進行調查、收集、比較、分析工作,做好行業分析,推進電視機行業的知識產權風險預警。
由于中國的家電企業幾乎沒有在美國申請彩電專利,更不用說擁有ATSC標準的核心專利。因此,短期通過自己研發的技術組建專利池或專利聯盟,解決不了迫在眉睫的美國ATSC標準形成的貿易壁壘。在推進專利池建設,著眼長遠的、戰略性考慮的同時,眼下比較切合實際的還是要通過兼并和收購,取得其他專利權人的核心、基礎專利。
“目前的專利許可制度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許多專利技術存在于關鍵器件,這些關鍵器件國內彩電企業多是從國外進口。根據現在的專利許可制度,專利人不向上游元器件生產商收費,而向整機制造商收費。這就造成部分生產整機的知名企業負擔了很大的專利費用成本,而許多小企業由于不生產整機而免繳專利費。此種不公平競爭無疑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劉斌說。他建議相關部門對專利的聯合許可模式和許可政策進行研究和調整,使收費模式能夠維護被許可人的利益。
“專利池”的建立與發展還要拓展視野,加強企業與科研院校的技術交流和聯合開發,形成自主的知識產權并形成與之掛鉤的國家標準。加大研發投入,掌握了關鍵技術,并將關鍵技術保護以后形成標準,這樣才能形成抵制國外巨頭在國內市場大搞壟斷的防火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