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在當前的制度架構下,單個企業已經沒有能力抵制海外大廠在我國的知識產權部署。”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郝亞斌說。2007年4月,由TCL、長虹、康佳、創維、海信、廈華、海爾、上廣電、新科、夏新10家中國彩電骨干企業合資組建的“深圳市中彩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此舉被認為是我國彩電企業應對海外出口專利費問題的“抱團之舉”。
的確,中彩聯的誕生,正是緣于這場沒有硝煙但卻異常激烈的專利之戰。由此,中國彩電企業從單槍匹馬作戰轉向聯合進軍海外市場成為可能。
由于中國彩電企業最早都是以生產為主,研發上常常被動接受國外家電聯盟制定的技術標準。而且,因技術水平的差距和專業法律知識的缺乏,面對國外企業的侵權指控,無法對其專利進行有效分析。
僅以數字電視專利為例,據統計,在中國數字電視專利申請中,68.7%被14家外國公司占據,其中松下電器公司和三星電子公司的申請量超過了中國公司的總申請量,而且其申請涉及了數字電視的每個技術領域。
郝亞斌認為,必須建立一個技術與專利創新的公共平臺,尊重知識產權,拓展知識產權創新能力,通過建立“專利池”解決單個企業抗風險能力差的問題,幫助我國彩電企業更好地走向國際化。
記者從深圳市中彩聯科技有限公司獲悉,“專利池”將包括有關國內彩電的專利,與國外相關研發機構合作開發運營的新專利,還將向國外企業購買國外專利,池內所有專利實現企業共享。現在已有10家企業將專利投入到專利池中,目前池內已有500多件專利。
即便如此,這也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聯合創新、共同推進自主專利池建設的發展道路才剛剛邁步。要知道,這些“巨頭”在彩電市場中同時也是實實在在的競爭對手。讓競爭對手們真正地抱起團來,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