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英寸LG的“進”
唯一向國內市場供應32英寸等離子屏幕的LG自然對等離子目前的弱勢有自己的理解。選擇于國內企業捆綁的合作模式就是它對“市場認可度的影響”作出最終評估的結果。目前業內一個主流的看法是,液晶電視由于面板資源的豐富和容易小型化而獲得了國內企業的支持。而作為國內彩電市場主力軍的國內彩電企業的支持,本身就是很好的“活體廣告”。同時投入大量經歷發展液晶電視的國內彩電企業必然在市場運作和宣傳上下足力量:一旦造成消費者看到的、聽到的主要是液晶的消息,那么等離子就自然會被遺忘,甚至會被認為技術落后,已經淘汰。
市場的認可反過來會進一步激勵生產企業向消費偏好一側傾斜。在沒有更多的廠商支持的等離子電視面臨產品單一,功能雷同的局面的同時,是液晶電視不斷延伸的產品線,不斷豐富的各種功能。消費者也被迫接受到更多的液晶電視的信息,并形成人際傳播效應,使液晶電視更具消費心里優勢。這個時候等離子廠家面臨的問題就不僅是產品的問題,而更多的是市場的開拓問題。LG沒有自己率先推出32英寸等離子,而是交給國內彩電企業去做終端市場主要基于兩點考慮。第一就是利用上面提到的群體輿論效應,達成不花錢的宣傳攻勢。第二是利用國內企業試探市場。等離子電視不能在更適合我國居民居住面積的尺寸(30-40英寸)上大量推出適合市場的產品的根源在于小型化后不能實現高分辨率。同時小型化的等離子電視的屏幕切割成本并不會低于液晶電視。當你的產品價格不占優勢,而產品的一個主要技術指標(分辨率)更低于對手的時候,在市場上,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在這種情況下,LG選擇把開拓市場的重任交給終端廠商——自己的合作者,而自己則能集中力量在產品研發上下功夫,不失為共擔風險的好主意。
在國內彩電企業開來,等離子并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基于自己沒有任何屏幕的直接市場能力:包括等離子和液晶,的條件下,為自己的產品線提供更多的選擇余地,肯定是擺脫上游資源瓶頸的一種可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