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容易“一擊致命”的拳術是什么?答案是:直拳——最簡單的拳法。然而作為格斗技能,直拳也是最容易被躲避的拳法:真正在實戰中有效的技能,追求的不應該是簡單的“一擊必殺”。一套組合的拳術才能實實在在的發揮“克敵制勝”的作用。
彩電產業的脫困和拳術也有相通之處。我們需要的不是哪一種具體的藥物,而是需要一整套有效的治療方案。也許形成完整的平板產業鏈最需要的就是資金支持,但是僅僅是簡單的資金支持,并不能改變相對國外企業弱勢的產業地位。包括長遠的產業規劃,具體的實施方案和實施載體,以及必須解決的資金瓶頸等一系列問題客觀的擺在所有彩電廠家及其主要上游產品供應商面前,而最主要的是擺在“國家”這個戰略決策層面上。彩帶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必須以現在國家工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落實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為契機,合理適時地完成產業結構調整。
建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環境,必須依靠具有強大經濟實力和風險承擔能力的大企業集團做載體。創造了通訊產業80%基礎技術專利的“貝爾實驗室”可謂家喻戶曉。無論是射電天文學,現代通訊理論,晶體管、激光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管等基礎器件理論,還是數字交換機、通信衛星、電子數字計算機、蜂窩移動通信設備、長途電視傳送、仿真語言、有聲電影、立體聲錄音等綜合應用系統,其中那一項都足以使貝爾實驗室名垂青史。貝爾實驗室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就與幕后老東家“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1995年9月被最終拆分)強力支持密不可分。放眼世界,越是接近現代,那些推動社會進步的偉大發明就越需要龐大的系統支持:無論資金,人力資源還是管理方面,現代產業背后的技術進步都是一個立體工程。這樣的工程規模是一般性企業和個人所不可能承擔的。
平板產業鏈涉及到包括電子,材料,光學等多個基礎工業領域;具有部門龐雜,技術復雜,投資巨大的特點。是目前國內單個企業所難以支撐的。建立強大的平板產業鏈必須倚靠有實力的大企業建立產業鏈的核心節點,并提供資金支持。 目前國家有意以京東方、上廣電、龍騰光電三家原有液晶企業為主體,通過企業合并,建立國家液晶產業鏈的核心載體。最基本的組合方式是三家企業合并成一家,或者是由其它有實力的大企業收購三家公司,來組建新的公司。然而三家企業的合并計劃進展緩慢。其中的癥結主要出在:誰做龍頭老大上。這主要體現了部門利益,地方利益與全局利益國家利益的不一致性。這個時候就要求部門和地方要有全局意識,要有犧牲精神,要犧牲得起。同時,國家作為戰略規劃方,要充分考慮地方的利益需求,通過一系列替代措施,盡量,彌補產業調整給地方帶來的利益重新分配的損失。
通過這種企業重新組合,既可以形成有實力的產業集群,又為國家政策的實施創造了良好的產業載體。同時大企業自身的風險抵抗能力和產業控制能力也能夠給其它產業相關企業帶來強勁的投資信心,對于吸引有技術有實力的外資企業投資具有更大的優勢。在國內平板產業起步晚,歷史投入不足,技術積累欠缺的條件下,產業鏈的橫向集中是解決平板產業發展瓶頸的基礎。
怎樣把我們這個最大的家電帝國不僅做的更大還要做成世界最強,是現在擺在每一個家電人家電企業,而不僅僅是彩電人彩電企業面前的歷史課題。
分散投資,重復建設,一直是國內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為什么在擁有完備的全局性規劃的前提下,地方建設依然難以協調呢?因為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利益,各個公司有各個公司的利益。產業集中度過低,必然導致重復投資,低水平投資的反復出現。長此以往,不但浪費大量的社會資源,同時也阻礙產業的升級和有序發展。
國內的家電企業,許多具有重新組合的條件。比如號稱青島雙雄的海爾和海信兩家企業。海信在以彩電為主的黑電領域具有明顯優勢,海爾在以冰箱洗衣機為主導的白色家電領域具有明顯優勢,而兩家企業都廣泛的涉足家電產業的各個產品線。同時兩家企業又都屬于青島國資委控股的國有企業,走到一起成就天作之合對誰都有好處。
目前談到重組,就有人想到“誰吃了誰”。其實重組擁有更多的手段,比如共同投資建立新廠,比如互相參股等等。重組并不意味著誰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也不意味著要放棄哪一個品牌——事實上多品牌戰略已經被世界上絕大多數企業認可——重組的核心是形成更緊密的利益共同體,通過主體利益的一致性,和投資的緊密聯系,來形成在市場上相同的聲音,在產業上共同的規劃,在資源上的共享。從而避免惡性的競爭和重復投入。
與國際企業不同之處是國內首先投資液晶產業的不是家電或者IT企業,而是電子和光學企業。這充分體現出國內彩電企業和國際彩電企業相比,在產業鏈經營上的落后。
具有更長的產業鏈投資和規劃,對整個產業尤其是上游產業具有更多的話語權,可以更多的化解經營風險,并且有利于形成更好的原材料和器件采購格局,在終端市場獲得更大的競爭空間。在目前國內的平板大戰中國際巨頭正是通過手中的上游資源卡住國內企業的喉嚨,獲得額外的競爭籌碼。
長虹與彩虹合作進入等離子上游產業,已經向彩電業內表明一個強硬的信號:終端為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在平板時代,上游采購吃掉最終產品80%的成本,終端企業只剩下“組裝工廠”的微薄利潤。可見長虹進軍上游不單是自主的選擇,更是被市場逼出來的。
在目前CRT電視已經是昨日黃花,平板產業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入微利時代的今天,彩電企業面對未來必須作出新的抉擇。走聯合之路,組合之路是國際家電巨頭共同選擇的方向。也許在這場以集團戰略為主的斗爭中,終會有人沉淪下去,但是回避不是辦法,迎頭趕上才能有出路。中國彩電產業的希望就在于打好“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