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包括松下、長虹、日立、LG、三星、先鋒在內的五大巨頭在北京宣布聯合組建“中國等離子產業集群”,聯合對抗液晶產業,也有消息稱松下將全面對長虹開放等離子技術,不過隨后,松下方面否認了這一消息。種種跡象表示,等離子陣營已經開始醞釀新一輪的反攻,力挽頹勢。
但5月28日,信產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2007年前4個月液晶電視發展非常迅猛,總產量已達426.9萬臺,比2006年同期的225.9萬臺增長89%。相形之下,等離子2007年前4月產量僅為15.1萬臺,比2006年同期的21.9萬臺不升反降,下降幅度為31.1%.這組數據對于正抱團反攻液晶侵蝕的等離子陣營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棍。在2005年底前,這兩個平起平坐的產業,經過兩年的時間發展,出現了一場大逆轉。在全球范圍內,等離子銷售量出現了首次下滑。在液晶電視的逼近之下,等離子產業真的臨近黃昏了嗎?
彩電企業不看好等離子
按照信產部數據,2007年第一季度我國液晶電視產量為296.9萬臺,這意味著4月單月產量首次突破百萬臺大關。但是一直以來的對手——等離子電視前四月產量僅為15.1萬臺,兩者竟相差28倍。
Display Search中國大陸首席代表張兵認為,這個數字是包括出口部分,不能全面反映中國國內銷售的情況。不過信產部2006年公布的數據,2006年上半年,國內液晶電視和等離子電視的銷售比例為8:2,而2007年第一季度液晶和等離子電視銷售之比則變為13.4:1。來自國美、蘇寧、五星等家電大賣場今年五一黃金周的銷售數據是,液晶和等離子電視之比為9:1,而2006年,賣場方面液晶電視和等離子之比還為8:2。不可否認,液晶電視無論在產量還是在銷量上都在拉大與等離子的距離。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等離子專業委員會有關人士表示,等離子目前在國內發展的態勢不占優勢有多種原因,一是等離子上下游產業鏈條發展程度不同。在液晶領域中,無論是上游面板、配套、還是整機上,介入的企業都很多,產業競爭非常充分,價格波動大,不斷的降價行為推動了液晶市場份額的擴大。相對來講等離子進入的企業少,價格還高高在上,價格優勢沒有完全體現。
Display Search中國大陸首席代表張兵表示,中國出現這樣一種狀況,跟國內幾大廠商對等離子的觀望態度有很大關系。目前,創維、TCL、康佳等均以液晶電視為主,康佳方面表示,基本上已經不做面向終端消費者的等離子電視了,主要做一些工程項目。創維等離子電視的比例則僅為10%左右,只有長虹豪賭等離子。有業內人士分析,信產部的數據其實就是企業選擇的反映,彩電企業并不看好等離子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