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企業進入液晶電視市場必須做好產業鏈文章
液晶產業的整個產品鏈條牽扯光學,材料,化工等多個產業,同時這些產業在液晶面板生產這一環節聚集,形成面向顯示器,液晶電視等最終產品的主要零組件液晶面板的供應。這種產業鏈關系導致對液晶上游產業的投資具有風險性高,集成度大,技術復雜的特點;也使液晶產業的主要資源出現向大公司,國際巨頭集中的趨勢。這一特點與傳統顯示行業分工較散,形成獨立產業鏈投資較少,技術門檻較低的產業特點形成鮮對比。正是液晶產業獨有的特點為下有產品制造商提供了機遇:誰更好的掌握上有資源,誰就更容易脫穎而出,獲得最終的勝利;同時這種特點也為下游廠商帶來了新的挑戰:對上有資源控制力的下降意味著江山不保。
從IT廠商進軍平板電視產業鏈來看,由于具備多年的顯示器面板采購的關系積累,與與上游廠商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而通過介入液晶電視領域也必然加大采購規模,這都利于IT廠商獲得更好的產業鏈供給關系。另一個重要的事實是,部分IT廠商本身就與液晶面板企業具有血緣關系。
臺灣IT企業明基與號稱全球第三大液晶面板企業的友達就是兄弟企業。在明基進軍液晶電視市場的過程中,友達絕對功不可沒。此外,冠捷公司通過聯盟策略,也和兩家上游面板供應商建立了“親屬”關系——京東方旗下的BOE OT和LG與飛利浦合資建立的LG.Philips LCD(LPL)。對于三星,索尼,夏普等這樣的國際巨頭來講他們本身就是面板供應商,自然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作為國內IT廠商目前還不具有國際大廠那樣的產業鏈優勢。但是通過長期的經營也都于面板企業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比如清華同方,評介在產品線方面的優勢,以及多年顯示器生產的關系積累類,在面板采購上也優勢明顯。
相比之下,國內傳統彩電企業,由于向平板轉形還處于初級階段,產業鏈問題普遍嚴重于IT企業。核心技術缺失,產業配套不完整,已經是傳統彩電企業最大的心病,同質化與低價競爭現象泛濫必然導致利潤的急劇降低。據了解,2006年國內彩電企業的平均凈利潤率僅為1.3%,遠低于國際品牌5%到15%的水平,也低于IT企業液晶顯示器的收益水平。
總體上,雖然傳統家電企業、IT品牌都具有比較齊全的產品線,但是由于核心技術大多掌握在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的上游企業手中,如果上游出現產量短缺,將直接影響國內彩電業的發展,如果想更好的發展平板電視產業,同時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產業鏈延伸絕對是個關鍵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