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布的《中國彩電研究藍皮書》認為,伴隨市場競爭的加劇,今年中國市場的平板彩電銷售價格還將繼續大幅下降。而正處在由CRT(顯像管)電視向平板(液晶或等離子)電視過渡的中國彩電行業,將面臨更大的贏利難題。
這份由中國電子視像業協會發布的報告稱,在2006年國內彩電市場,除普通CRT電視價格保持平穩外,29英寸超薄CRT電視降價15%,40英寸~46英寸
液晶電視降價達30%,預計到2007年在面板供應激增、成本降低的推動下,大屏幕液晶電視的價格還有望繼續下調25%左右。
從市場格局來看,2006年我國CRT電視仍占整體彩電市場的87%,而超薄CRT電視的迅猛增長成為年度亮點,銷量220萬臺,比2005年增長6倍,被稱為“CRT電視的拯救者”。同時,液晶電視銷售增長200%,銷量達380萬臺,占總體市場份額的10.6%。等離子電視銷售增長緩慢,銷量為60萬臺。背投和微顯電視大幅萎縮,銷量僅為30萬臺。
目前,中國生產的彩電數量已達8600萬臺,占全球生產數量的50%,同時有一半產量的彩電用于出口。中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彩電生產大國。然而,國產彩電生產商在產業競爭鏈條中仍然處于弱勢,與日韓等跨國電視巨頭相比,其利潤率和市場競爭態勢都明顯落后。雖然在CRT電視市場本土品牌占主導位置,但過去一年CRT電視市場已經進入負增長。而在液晶、等離子等領域,由于本土企業在上游的面板生產領域沒有控制權,大多仍掙扎在微利的邊緣。業內人士預測,2007年市場將重新洗牌,如何獲利成為本土彩電生產商的首要問題。
另外,彩電生產商與家電連鎖賣場的矛盾越來越激烈,作為銷售渠道的家電連鎖銷售行業,其價格霸權和各項收費已經嚴重影響到彩電制造企業的獲利能力。
不過,也許抓住新型市場—快速增長的農村電視市場,是本土企業把握競爭優勢的關鍵。2006年,我國農村購買力的增長推動了農村彩電消費市場的繁榮,而且農村市場的銷量已經超過城市,比重達58%。
在海外市場,中國彩電進入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難度加大。在國際市場遭遇“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法規化”的知識產權競爭規則,其層次比反傾銷高得多,表面上看起來“更合理、更強勢”,實際上對中國彩電行業的殺傷力和打擊力更強。業內人士認為,與環保壁壘和反傾銷風險并存,中國彩電業亟須破解對外依存度過高和貿易壁壘風險加大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