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英寸顯示市場曾經是等離子電視(Plasma TV)的根據地,但是當液晶電視(LCD TV)在這個領域全線飄紅時,等離子電視制造商將會拱手讓出他們的這塊陣地。
分析家認為,對高分辨率電視需求的不斷上升,幫了液晶電視的一個大忙。這些液晶電視大多由Sony公司以及我國臺灣地區和韓國的一些企業生產。
對等離子電視制造商來說,在屏幕尺寸低于50英寸的面板上開發全面的高分辨率功能,在技術上存在困難,而且成本也較高;而液晶電視制造商卻可大張旗鼓地宣傳其全面的高分辨率功能,盡管其價格通常要高一些。
液晶電視漸成主流
“對等離子電視制造商來說,促銷42英寸等離子電視的機會并不多了。今后,等離子電視與液晶電視在價格上將會變得沒有任何差別。”Credit Suisse公司分析師Wanli Wang這樣表示。
Wang認為,如果兩者的價格相差無幾,由于液晶電視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大多數消費者會選擇液晶電視。
他預測,液晶電視的價格在2007年會下降30%。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等離子電視的價格也將下降15%至20%,其原因在于有大量的液晶電視面市。
研究機構Display Search預測,等離子電視在2008年銷售額將達到240億美元,到2009年會呈現萎縮。不過,對液晶電視的需求在2008年將達到750億美元,2010年達到930億美元。這種趨勢可能會讓那些同時生產液晶和等離子電視的廠家對他們的策略要更三思了。
臺灣中華映管公司(Chunghwa Picture Tubes,CPT)就是一家這樣的企業。該公司已經關閉了等離子面板業務,而專心生產液晶電視。
CPT的CFO James Wu表示:“由于都占用龐大的資金,我們不能專注于兩種不同的產品,這就是我們只能兩者選其一的原因。”
韓國三星、LG電子以及日本日立都同時生產液晶和等離子電視。松下公司也生產這兩種產品,盡管重心在等離子電視上。
松下公司主席Fumio Ohtsubo表示:“面板越大,轉換圖像的響應時間就越重要。在這一點上,等離子電視具有很大的優勢。”
等離子電視,尤其是50英寸或更大尺寸的電視在畫面質量的一些方面要比液晶電視更優秀,CPT公司的Wu對此并沒有異議,不過他表示,液晶電視的凈尺寸可以幫助液晶面板克服在響應方面的缺陷。他同時認為:“從世界范圍來看,在這個領域有這么多的公司、這么大的投資以及這么多的技術人員在研究液晶電視,因此他們很快就能取得較大的進展。”
Credit Suisse公司的Wang表示,目前全球純平顯示器的研發資金大約80%用在了液晶面板上,剩下的20%用在等離子電視和其他技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