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一些專業調查機構和家電連鎖公布今年國慶期間彩電銷售盤點數據,彩電外資品牌再次成為焦點。不管是被指數據造假還是使用價格戰,外資品牌的零售已經完全超越了本土品牌。據中怡康公布的2007年2-8月份中國平板電視零售量占有率情況,外資品牌占據了57%的市場份額,排名前10名中,外資品牌占據五席。CRT時代在華慘淡經營的東芝、飛利浦和夏普,都已在平板電視時代重新崛起,三星更是躋身市場占有率前三。國美的數據顯示,國慶期間銷售金額前5名全為外資品牌。
不管外資品牌如何解釋或否認,其曾經不屑的價格戰卻成為了他們現今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讓外資堅定地扛起了價格戰的旗幟?有關人士稱,這樣的結果其實是外資品牌受市場環境所迫所致,是市場競爭過程中的必然。
曾經優勢在握不愿開打價格戰
平板電視流行初期,國內彩電品牌紛紛推出自己的平板電視,但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本土品牌紛紛舉起了價格大刀,意圖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價格戰也讓國產品牌一炮走紅,并為平板電視的普及推廣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到2005年,中國本土品牌的市場占有率為57%,此后,國際化成為所有本土彩電企業拓展市場的選擇。而擁有顯示屏核心技術資源的外資品牌卻不愿輕易進行價格促銷,技術加上自身的品牌優勢,在行業整體市場份額不大的情況下,外資品牌不愿放棄豐厚的利潤而去追逐市場占有。某賣場彩電負責人表示,5年前,外資同款42英寸產品售價基本都在3萬-4萬元左右,而現在卻跌破萬元大關還有利可圖,即使除去升級帶來的成本降低因素,也能看出其當時的利潤空間。
在渠道關系建設上,外資品牌通過給與連鎖賣場相對較高的返利政策,獲得了更好的賣場銷售位置及全場的主推回報。而外資品牌彼此之間,也默契地努力維護著這種所謂“高質高價”的形象,同時維護著國人心中說不清道不明的外資“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