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價了不等于實惠
遙想CRT一統江湖時代,憑借“特麗瓏”技術索尼一家的利潤比中國彩電企業的總利潤還要多。雖然國際品牌有故意制造壟斷暴利的嫌疑,但當時技術上的優勢卻是不容質疑的。不過如今的平板時代,“平板電視行業是開放式和標準化的架構,核心元器件已經標準化。日、韓企業在CRT時代建立的垂直產業優勢已經被打破,中洋品牌回到同一起跑線。”于是消費者不但不滿意國際品牌的“高品質高價位”,而且對他們的降價似乎也并不“買賬”!
第七屆彩電節上,三星、LG、索尼等合資品牌率先進行了大幅度降價,降幅達1000元至5000元不等,但詢問、購買者依然寥寥無幾。個中原因也很簡單,即使國際品牌降價了,國產產品還是比同檔次外資品牌便宜6000~8000元,性價比優勢依然明顯。而且“國貨同樣出精品”,廈華“全能微晶”技術、創維“屏變、可錄”電視、康佳“1毫秒極速液晶、雙倍場頻”等均是市民競相熱捧的對象。
提示:十一促銷,國際品牌價格即使大跌,性價比依然不如國產品牌。而且以往國產打“價格牌”,外資品牌旋即用“技術戰”反攻的局面正在“換位角力”:國產品牌放下價格利刃力推新品,合資品牌則連連上演價格“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