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世紀以來,CRT一直是電視的代名詞,可現在卻成了明日黃花了。自2005年“五一”黃金周以后,液晶電視成為市場的熱點,大有取代CRT之勢。各上游彩管企業聞訊紛紛轉型,投向了炙手可熱的液晶面板產業。索尼先后關閉了CRT電視生產廠和組裝廠,現只剩新加坡一家CRT電視生產廠和幾個組裝廠,從而主攻液晶。中國各電視廠家也集中宣傳其液晶產品,市場上CRT的聲音越來越少了。2006年一開始,各電視廠家都推出自己的平板戰略,價格戰隨即打響。最高降幅高達30%,這讓液晶取代CRT呼聲更響亮了。
難道擁有半個多世紀技術沉淀和中國9億農村人口大市場的顯像管電視,就這樣壽終正寢了么?難道CRT成熟的產業鏈就如此的脆弱么?平板電視真的將超越CRT成為中國市場的主流么?
市場對CRT的需求仍然大于液晶
面對種種疑問,筆者認為決定CRT去留的不是某個人或者某個企業,而市場是最有發言權的。目前,我國人均消費水平較為偏低,擁有較高性價比和實用性的CRT產品,在國內市場還擁有非常大的市場空間,特別是在廣闊的二、三級市場處于絕對的主流地位。權威機構預測,今年CRT電視的國內銷量將保持在3000萬臺以上,占據整個彩電市場份額的85%左右,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CRT仍然是國內市場發展的主流。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看,2006年上半年,CRT彩電的總產量達到了約2412.01萬臺,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8.13%;總銷量達到了2553.95萬臺,比2005年同期相比有小幅度的上漲,幅度約為1.55%;出口達到了1112.69萬臺,同比去年增長了7.11%;從內銷的統計數量來看,同比減少了2.37%,總量達到了1441.26萬臺。由此,看出CRT內銷量雖然有所減少,但是也遠遠大于液晶的138萬臺。
液晶電視今年一度成為市場的焦點 |
此外,在平板電視技術的帶動下,CRT尋找到瘦身和寬屏兩大變身利器。短管和寬屏使得CRT徹底擺脫了傳統的龐大沉重感,超薄精美外觀帶領CRT搭上了時尚化的快車。這一重大的技術革新,讓CRT重獲新生,超薄CRT也隨即成為市場需求的主力軍。
2006年,各大彩管企業均將超薄CRT作為自己的發展重點,上半年總體彩管生產量達到150萬只以上,為下游整體生產提供了充裕的支持。整機企業超薄CRT生產量亦接近100萬臺。
據估算,2006年上半年,中國超薄CRT市場銷售量在81.4萬臺。而同期,液晶彩電全國總銷售量為 138萬臺,等離子銷售量為31.2萬臺。
超薄CRT的誕生,將增加CRT與液晶對抗的籌碼,同時寬屏超薄CRT所帶來的高清顯示也將CRT納入了高清電視陣營。因此,筆者認為從中國市場對CRT的需求上看,短期內CRT仍將是彩電市場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