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目前國內平板電視生產廠商采用的LCD和PDP面板都是日韓以及臺灣面板制造商提供。
盡管平板生產企業一直以行業機密為由拒絕透露面板對最終利潤的影響,但據TCL內部人透露稱,顯示屏占到整個平板電視80%以上的成本。而且,國內平板彩電制造商在平板上的利潤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源頭面板。
目前國際上在平板電視方面擁有市場優勢的是夏普、三星、LG和索尼,它們共同的特點在于可以生產屏幕等關鍵部件,而中國內地企業面對的是日韓和中國臺灣企業牢牢掌握屏資源的殘酷現實。
盡管國內上廣電、京東方、聚龍光電已經投產第五代和第5.5代LCD生產線,但目前要實現37英寸以上的平板量產,至少要實現第七代LCD生產線。但這意味著一旦投產更新的生產線,隨著大平板需求增加,之前的五代、5.5代生產線將不得不面臨淘汰,巨額投入也將血本無歸。但對于上廣電等國內面板商來說,現在已經形成了騎虎難下的態勢,盡管虧損嚴重,其還不得不花費數百億元巨資繼續投資更新一代的面板生產線。
而與LCD面板相比,PDP面板因為物理性能上的不同,加上物理技術的相對成熟,并不存在生產線上的更新換代。據專家介紹,只要擁有足夠的技術能力,PDP面板原則上可以實現足夠大的屏幕切割。
國家數字電視標準組組長劉全恩指出,PDP比較容易實現大屏幕(65英寸-80英寸)和超大屏幕(80英寸以上),而即便是現在已經開始投產的第八代LCD生產線依然只能量產50英寸左右的面板,“即便是到2012年,第十代LCD生產線量產,依然達不到65英寸。”
此外,PDP生產線在初始資金投入上要相對少很多,這也是決心從上游入手的長虹選擇等離子生產線作為突破口的主要原因。長虹方面稱,其剛剛動工的國內第一條等離子生產線總投資僅3億美元。而據TTE副總裁韓青介紹,一條LCD生產線初始投資就在12億-15億美元,而從目前海外LCD面板生產的經驗看,往往一條LCD生產線尚未完全實現飽和量產就面臨淘汰,對國內企業而言投入產出比并不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突破。
不過,劉全恩認為,屏幕也并不是平板電視最核心的技術,它也只是核心專利技術的集成。事實上,三星、LG、飛利浦、松下這樣的企業也要受到上游(如康寧、電氣銷子等玻璃基板商,以及偏光片壟斷企業等)企業的技術和價格的制約。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內企業要想把握住利潤控制權,就應該先從終端制造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