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彩電業全球化擴張步伐加速,面臨海外反傾銷機會也在增多。如何有效地參與國際競爭,規避劣勢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樣是一道擺在企業面前的難題。作為家電業的一部分,彩電企業在多年前就實施多元化擴張,并隨著3C融合愿景的推出愈演愈烈。而在經歷了多年摸索后,廈華為代表的專業化企業崛起,康佳為代表的多元化企業回歸,國內企業正面臨著多元化之痱。
種種跡象都在表明,今年我國彩電業將再度迎來新的機會,而企業和市場格局也將隨著出現一定的變動。
近年來,隨著彩電企業的做大做強,TCL、長虹、海信、康佳、創維等企業紛紛實施了多元化戰略,并從去年開始明確提出了3C化融合戰略。然而,廈華卻堅守彩電主業不放松,成為國內惟一專業化的彩電企業。近日,康佳又再度提出了液晶戰略,明確將回歸彩電主業。
誠然,許多彩電企業在多元化擴張中獲得了全面發展和壯大。同樣,也有一些企業將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最終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放眼整個彩電行業,專業化企業更是屈指可數,但發展卻扎實穩步的推進。
我國彩電企業的多元化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關聯多元化,即由彩電向空調、冰箱等領域進行擴張。能夠將企業在品牌、管理、市場網絡等環節的優勢進行有效性輻射。還有一種是非關聯多元化,即脫離了家電主業,向房地產、金融、汽車等領域擴張。這種擴張的動力在于其它行業的利潤豐厚,但無法利用企業已在品牌、技術、人力資源等方面積累下的資源。一些企業正在實施的3C融合,由于尚于發展初期,業內對其分類暫無統一界定。
總的看來,大多數企業的多元化成功于第一種,而在邁向第二種的過程中,遭遇了階段性的虧損、停滯不前等問題。而相對于專業化,一方面能夠讓企業集中精力推動于單一產品與技術的升級換代,另一方面還能夠積累沉淀力量,為企業實現新一輪的突圍奠定良好的基礎。而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企業的競爭實力,一旦遭遇了市場風險和危機,將拖累整個集團產業的發展。澳柯瑪集團暫時的折翅就是被多元化所拖累。
因此,對于企業而言,實施多元化一要具備綜合能力,能夠把握多元化擴張的進程,二要具有控制風險的能力,一旦遭遇風險能夠立即收手。海爾們以3C化融合為契機,帶動企業在規模化、產業化上的全面擴張,做大做強。而廈華則專注彩電,實現在這一領域的精耕細作,做強做大。在空調領域,也有類似的例子。格力空調正是通過專業化運作成就行業霸主地位。因此,對于企業而言,無論選擇何種方式和道路,關鍵是量力而行。即如何選對今后的發展道路,又如何在這條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長期以來,我國家電企業存在著盲目做大的弊病,最終將企業發展拖進了死胡同。這種思路指下的多元化卻是行業性弊病,必須要得到有效根治。
日前,歐盟反傾銷大棒再度打向中國的彩電企業。相對于幾年前彩電企業的焦急、委屈,眼下彩電企業表現的異常鎮定。對此,一些企業道出了其中的內原:第一、國內企業向歐盟出口的CRT電視數量幾乎很少,全部轉向了以液晶為代表的平板電視;第二、國內彩電企業已經在海外建立了多個生產工廠,實現了對歐盟的曲線出口。
我國家電業起步晚、發展快。特別是以彩電為代表,市場成熟度非常高。這主要得益于一些彩電企業善于模仿國外同行的先進經驗和技術,并且能夠迅速在國內建立起相對完善的技術研發體系,進行技術的吸收、轉化和再創新。
在這一過程中,我國彩電企業的快速崛起得益于兩方面的強大支撐:第一、充分把握國內巨大的市場容量。企業通過立足本土化,實施針對性營銷、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以及產品質量和工藝不斷提升,消費者對國內彩電品牌的認知度飛增,國內企業成功地在外企的擠壓下發展起來。第二、全面挖掘國內廉價勞動力的優勢。改革開放初,國家鼓勵發展制造業,并在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此外國內眾多的廉價勞動力,更為企業打造規模化優勢提供了發展平臺。
然而,由于我國彩電企業缺乏品牌優勢,在參與海外競爭時無一例外地采用了價格手段,通過OEM、ODM的方式,成為全球的家電業制造中心。這種模式在最終將使我國家電業走向沒落。所以,針對這一情況,以海爾、TCL為代表我國家電巨頭率先實施走出去策略,或在海外建立生產工廠,或收購當地家電企業,有意識地打造品牌化、全球化策略。但由于海外市場風險大、差異性大,且國內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弱,這種途徑雖然在戰略上體現了中國家電巨頭的雄心,但短期內還是難以形成效益。
因此,無論是彩電,還是其它領域的企業,在國際化的擴張中,還沒有找到一條適合長遠操作,并且能夠快速收益的途徑。而眼下,平板電視給了國內彩電企業提供平等機會,讓企業反省在傳統電視領域競爭中長期以來存在的低價比拼、概念炒作等弊病,從而在新一輪的全球一體化市場競爭中,揚長避短,規避反傾銷,尋找新的競爭策略。
實際上,近幾年來,以平板為代表的數字高清電視正在成為彩電企業實施新一輪發展的突破口。不論是在國內市場,還是海外擴張中,平板正在成為許多企業手中的一張王牌。通過廈華、海信、TCL、康佳、創維等企業的一系列市場動作也可以清晰的看出,通過加大力對平板電視的研發、市場推廣,及產業鏈整合,國內企業在平板領域的競爭優勢不斷彰顯,再度占據了國內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而在海外市場的擴張中,平板電視也被提升到重要的戰略地位,并顯示出了較強的優勢。出現了以廈華為代表的佼佼者,一躍成為全球平板電視十強企業,全面領跑平板電視的海外出口。而創維、康佳等企業,通過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將國內積累的內部管理、工藝流程等優勢向海外進行輻射,短期內實現了對平板電視的多條腿支撐發展。
有媒體曾指出,平板化浪潮是外企給中國彩電業下的一個套。以日韓的三星、LG、夏普、飛利浦為代表全球彩電業巨頭,紛紛宣稱全球電視機領域的平板化潮流已經到來。并致力于在國內市場上以液晶、等離子為代表的平板電視推廣發展,一方面提高消費認知度,另一方面通過平板屏企業的主動授權和戰略聯盟,聯合國內企業的共同推廣。外資品牌的這一系列舉動在推動了國內平板化進程之際,卻又讓人破解了另一層含義。由于在平板趨勢中,以三星、夏普為代表的外資企業手中掌握著屏及控制芯片等一系列核心技術和資源,最終一旦平板化趨勢形成并成為最終潮流,必將全面推翻國內企業多年來在傳統電視領域所建立起來的優勢,從而成為外資企業奪取中國市場的一塊跳板。
我國彩電業發展到今天,又面臨一個新的十字路口。如何突圍外資企業設下的平板化圈套。這對于經歷了多年來的市場磨難國內企業而言,答案是簡單而清晰的。將計就計,以領軍企業的發展拉力帶動整個行業的突圍,從而搶占平板化趨勢中的發展主動權。
眼下,以廈華、海信為代表的國內電視機企業,替代了長虹、康佳等傳統強勢企業,在平板化趨勢中,以自身的差異化戰略和獨到的市場操作策略,領跑國內市場潮流。不僅繼續保證國內企業在平板領域的絕對競爭優勢和市場份額,還進一步將國內企業在品牌影響力、產品質量及工藝、規模化效益、本土化營銷和靈活的市場促銷推廣手段等方面優勢進行了針對性輻射。
同時,這些企業在CRT邁向平板的技術升級中,還有力地突圍了核心技術缺乏的瓶頸因素。海信經過多年的技術研究,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視控制芯片,而廈華則憑借挺身而上,與LG飛利浦、三星等平板顯示屏核心技術商建立全新的合作關系,以制造商的身份參與技術的研發,最終打造出全新的戰略合作模式。在社會分工越發清晰的今天,廈華的這種合作注定了他總會比別人搶先一步獲得上游技術商支持,從而取得其在核心技術中“芝麻開門”的鑰匙。
實際上,我國彩電業自經歷了1998年的價格惡戰后,行業洗牌接近尾聲,以長虹、康佳、TCL、創維、廈華、海爾、海信為代表的企業最終成功的在洗牌中生存下來。眼下,以平板突破口,一些國內企業發展迅速走強走大。從各方面統計的數據顯示,以長虹、康佳為代表的傳統品牌,在平板潮流中正面臨著以廈華、海信為代表的新勢力量的挑戰,市場份額出現了不同的變化。
這些在傳統彩電領域本屬于二線品牌企業的崛起,得益于兩方面力量的拉動:一是開放式的市場競爭,給每一個企業都提供了平等的地位和機會。而平板化趨勢的到來無疑將這種機會提前和放大了。二是企業自身的積累產生了厚積薄發的效應,同時七大彩電企業間的競爭力和距離一直較小,而二線品牌沉淀了更多的耐心和耐力,也積蓄了對市場機會尋找的敏感度和張力。這些因素最終促成了他們的爆發,也推動了我國電視機領域的成功轉型。
同時,也應該清楚地認知到,行業的發展需要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強勢力量推動,這樣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而一直以來,由于行業日趨成熟,市場競爭缺乏非理性因素拉動,因此消費者對于品牌的敏感度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處處充滿機會,關鍵是看國內企業如何找準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