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中國家電業:法規和國標制定亟須邁大步》,文中提到“20多年風雨歷程的中國家電業法規和國家標準有了較大的發展,這些家電系列標準的加速推出,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有了更多依據,消費有了更多的保障。有關部門針對各類家電的細分標準正在制定當中,《家用空調清洗服務認證》、《家用空調清洗國家標準》、《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殺菌消毒通則》、《家用燃氣快速熱水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等等一系列的標準或者認證正在起草或審定……”看著這越來越多越來越細的標準或者認證,記者怎么也樂不起來。想想家電產品以前實施的“3C認證”、《能源效率標志管理辦法》等等,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剛開始的時候,監管部門大力監察,家電廠家不敢馬虎,消費者也較真仔細,了解情況的還真要瞧瞧有沒有認證標識然后才放心購買。可事過境遷,這一陣風一過,標識有的貼有的不貼,假標簽也招搖上市。這樣一來,一部分的認證與標準實施由于監管力度不夠,致使其含金量大打折扣。
如此好心辦成了壞事,對于規矩的企業多了一個認證反而多了一份成本,而對于不規矩的企業正好可以以假亂真。假如一個認證標準失去了其權威與客觀真實性,那還不如不制定不實施,至少那樣不會出現濫竽充數的東郭先生,也不會有被認證標識所迷惑的消費者。
制定標準和規范毋庸置疑是好的,但監管必須要跟上,要持久,只有如此,才能要消費者信任認證標識,否則,越來越多的“標簽”含金量將被大打折扣,最終成為一張為投機鉆營者臉上貼金的廢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