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廠商又被歐美“制裁”了,這次被“制裁”的,是中國彩電的7大生產廠商。歐盟3月31日發表官方公報稱,由于中國彩電企業拒絕遵守2002年達成的相關承諾,歐盟將從即日起對中國7家彩電企業恢復征收44.6%的反傾銷稅。有趣的是,當媒體紛紛擔心中國彩電出口將再陷窘境時,受到牽連的各大企業對此卻大都反應平淡。
“制裁”消息甫出,國內輿論的矛頭曾指向康佳。因為,歐盟此舉的原因是康佳拒絕接受此前歐盟提出的現場認證調查,這違反了2002年7家中國彩電出口商與歐盟簽署免征反傾銷關稅協議時的承諾。康佳則表示,由于歐元匯率變動以及機電產品成本快速下降的原因,到2005年,承諾價格已經高出市場價格60%以上,中國彩電產品實際上已經不可能進入歐盟市常所以這7家彩電企業早在2005年8月,就一致決定終止該“價格承諾協議”。康佳的說法已為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所證實。
和征收反傾銷稅一樣,價格承諾也是歐盟在反傾銷案件裁決中的一種選擇性措施。即被反傾銷調查的出口商承諾主動提高價格,只要歐盟同意就可避免被征收反傾銷稅。對于歐盟而言,有企業違反價格承諾而恢復征收反傾銷稅,是正常程序銜接;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反傾銷稅和價格承諾都是限制,選擇上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當企業認為征收反傾銷稅比價格承諾還劃算,自可放棄后者。所以康佳才說,“七家企業中的任何一家如果被歐盟選中做調查,都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顯見,問題的關鍵在于,出口配額已無實際意義,中國的彩電企業無法也早已不是靠配額生存。雖然歐盟從2002年開始,對中國的承諾價格之內的配額只有40萬臺,但廣東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僅廣東省對歐盟出口的彩電就達867.7萬臺。可以想象,40萬配額之外的800多萬臺不可能都被征收了44.6%的關稅。既然,中國彩電企業已經通過各種渠道滲透進歐盟市場,歐盟的反傾銷大棒也就不會對中國彩電企業造成巨大沖擊。
近年來,全球貿易摩擦已成為常態。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隨著產業的發展,產業鏈的延長,越來越多的行業被卷入到全球貿易摩擦中。作為其中“受害”的先行者,在談判桌上爭取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自是不可或缺,主動出擊布局海外以繞過貿易壁壘也是中國幾大彩電企業一直在做的事情。有報道說,近年來,為了提升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康佳已逐步完成了全球范圍內的戰略布局。近三年,海外業務更是實現了倍增式發展。而海爾、海信、長虹、創維、TCL集團等也在歐美諸國建立眾多海外彩電生產基地及合資公司。或許正是因此,才有了“康佳”們敢于在“價格承諾”上不和歐盟“玩”了的底氣。
伴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企業自身戰略發展的需要,走出去是中國企業的必然選擇。本次“制裁”在中國彩電行業波瀾不驚,恰恰顯示出我國幾大彩電廠商在國際化道路上的長足進步。